茅台的三篇软文:它到底想说什么?

【文章开始】

茅台的三篇软文:它到底想说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茅台总能出现在你视野里?朋友圈、公众号、甚至财经新闻,好像隔三差五就有人聊它。不完全是广告,更像是一种……软性的、带着故事感的文章。对,就是软文。但茅台这种级别的品牌,为啥也要写软文?而且一写就是三篇?这三篇东西,到底讲了啥,背后又想达到什么目的?今天咱们就摊开来聊聊。


软文不只是广告,它是一种“氛围感”

先别急着说“软文就是推销”,没那么简单。茅台的软文,其实是在做一种认知植入。它不直接喊“快来买我”,而是讲历史、讲工艺、讲稀缺性,甚至讲情感和文化。

你可能会问:茅台都这么出名了,还需要做这些?

嗯,这个问题挺好。虽然茅台知名度高,但它也需要持续维护品牌形象,尤其是高端、稀缺、有收藏价值的形象。软文就是一种温和的方式,它不像硬广那样让人反感,而是慢慢渗透进你的认知里。

重点来了:茅台的软文核心目的不是直接促销,而是巩固它的“价值共识”——让你潜意识里觉得:茅台不只是酒,它是身份、是投资、是社交货币。


三篇软文,三个不同的侧重点

虽然我没法逐字还原那三篇软文(毕竟人家也没公开全部内容),但从传播策略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它们大概的方向。通常来说,这种系列软文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

第一篇:讲历史,塑造厚重感

这类软文一般会从茅台的历史渊源说起,比如什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啦、什么“红军长征时用茅台酒消毒”的故事啦。目的就是让你感觉——这酒不简单,有底蕴。

  • 时间积淀:强调茅台酿造时间漫长,工艺复杂,不是随便能模仿的。
  • 传奇故事:那些真真假假的历史片段,增加了神秘感和话题性。
  • 国酒身份:虽然“国酒”商标没申请下来,但氛围已经营造出去了。

第二篇:讲工艺,突出稀缺性

这一篇可能会深入一点,讲茅台独特的“12987工艺”(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还有地理环境、微生物群落等等。听得云里雾里?对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你觉得复杂、精密、独一无二。

  • 地理唯一性:离不开茅台镇,赤水河的水、当地的气候,换个地儿就酿不出来。
  • 工艺复杂性:强调人工参与度高,无法完全机械化,所以产量有限。
  • 品质稀缺性:每年就产这么多,喝一瓶少一瓶,自然价高者得。

第三篇:讲价值,引导收藏和投资

这篇可能更接近“现实引导”。它会讲茅台酒的金融属性,比如年份酒如何升值,如何成为抗通胀的资产,甚至如何在社交场合中成为“硬通货”。它试图回答一个问题:“除了喝,茅台还能干嘛?”

  • 金融属性:暗示茅台可以像黄金一样保值甚至增值。
  • 社交价值:在重要场合,拿出茅台意味着重视和面子。
  • 收藏意义:存放多年后,价值不降反升,或许暗示了其作为奢侈品的长期潜力。

软文背后,茅台在担心什么?

写这么多软文,茅台真的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它也有焦虑。

虽然茅台的地位眼下看很稳固,但是……它也得面对新一代的消费者。年轻人到底喝不喝白酒?这是个问题。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低度酒、洋酒或者精酿啤酒。所以你看,软文也是一种沟通尝试,试图用文化、历史、价值这些概念去吸引更广泛的人群,而不仅仅是原来的中年商务群体。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沟通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具体的数据和反馈外界其实不太清楚,这算是我的一个知识盲区。毕竟,年轻人的口味和消费习惯,可不是几篇软文就能轻易改变的。


总结:软文是茅台的战略防御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茅台的三篇软文到底想干什么?

它是在用内容构建护城河它是在温和地输出一套价值观:茅台等于品质、等于身份、等于值得投资的美好事物。

当然,这种策略是否永远有效,谁也不敢打包票。市场在变,人群在变,茅台未来的挑战也不会少。但至少从现在来看,这套“软文组合拳”,打得还是挺有章法的。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