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煽情软文:告别时如何写得让人记住你?

离职煽情软文:告别时如何写得让人记住你?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在电脑前坐了一晚上,写了删、删了写,最后憋出一句“各位,我因为个人原因要离职了,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照顾”?

然后自己看着都觉得……好干啊。

明明心里翻江倒海的,怎么落到邮件或朋友圈里,就变得这么官方又无聊?甚至发出去之后,同事私聊你:“怎么啦?去哪啦?都不说一声!”——你看,连你最好的工作伙伴都没被触动到。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总把离职告别,写得那么生硬?


一、离职软文 ≠ 简单说再见,它是一场“情绪表达”

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离职小作文,根本不是通知“我走了”,而是在做三件更重要的事:

  • 表达感谢,不让关系断崖式结束
  • 留下你的个人印记,让人以后还会想起你
  • 为自己的下一段路,悄悄铺一点点人情基础

但很多人一开口就垮掉,比如:

“感谢公司的培养,感谢领导的指导……”
——太像模板了,听的人根本无感。

那到底该怎么写?


二、好文案不是文采好,而是“共鸣感”强

我自己也经历过离职,后来还收到过很多前同事的告别消息。我发现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想哭的,往往都做到了这几点:

? 有具体的事,而不是空泛的话
不是“感谢领导关照”,而是“记得有次加班到11点,您特意绕路送我回家,那天雨特大,我一直记得”。

? 带一点点小幽默,不搞得那么沉重
比如:“终于不用再抢微波炉热饭了,但我可能会怀念你们带的辣酱……”

? 不吐槽、不抱怨,保持体面
离职软文不是发泄作文!再委屈也别写出来,成年人得学会自己消化。

? 保持真诚,别夸张
不要说“这是我待过最棒的公司”,如果你没真的这样觉得。稍微真实一点,反而更打动人。


三、自问自答:几个常见困惑,帮你理清思路

1. “要不要发离职朋友圈?会不会显得很高调?”

嗯…这其实取决于你的公司文化和你的岗位性质。如果你平时就很少发工作相关的内容,突然发一篇小作文,确实有点突兀。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有不少同事真的关系不错,我建议发。这不是高调,这叫有始有终

2. “太长会不会没人看?”

确实,太长的东西在手机上阅读压力很大。所以建议控制在一屏内,重点句子加粗换行。
比如:

“最舍不得的是每周三的奶茶座谈会!”
——每个人看到这儿,都会会心一笑。

3. “能不能提新公司或下一步打算?”

建议先模糊处理。除非你已经板上钉钉且不怕被知道,否则一句“先去休息一段时间”或“即将开启一段新旅程”可能更安全。


四、案例参考:不会写?来看几个真实片段

这不是模板!只是给你点感觉:

片段A(偏走心版):
“今天清理工位,找到三年前入职时的人力手册,居然有点鼻酸。记得第一次参加部门团建,我连谁是谁都认不全,现在居然能叫出每个人的花名……这段路我走得很踏实,谢谢你们陪我。”

片段B(轻松幽默版):**
“终于不用再和你们争论‘奶茶到底点几分糖’了!但我会怀念每次凑起送价的默契。以后江湖再见,可能第一句是:‘嘿,你现在在哪摸鱼?’”


五、最后几个提醒,别踩坑

  • ? 不要指名道姓说谁不好、哪个部门不行;
  • ? 可以单独给几位关系最铁的同事发私聊告别,更显真心;
  • ?? 是否要屏蔽老板?看情况,但通常不建议——离职见人品,大方一点没坏处。

结尾:写好它,是为了更好地开始

其实吧,离职软文写得好,不是会修辞,而是会总结

它让你重新看一遍自己这段日子的成长、遇到的人、发生的事。然后你发现:有些关系并不是结束,只是换了一个频道继续

所以下次写的时候,别硬套模板了。

问问自己:“我最想被谁记住?最想记住谁?” ——从这儿写起,准不会错。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