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微商软文:是机遇还是陷阱?
【文章开始】
疫情微商软文:是机遇还是陷阱?
你有没有发现,疫情期间朋友圈卖货的人突然变多了?面膜、保健品、农产品、甚至消毒液……刷两下就蹦出一条广告。很多人一边吐槽“烦死了”,一边心里嘀咕:这玩意儿真的能赚钱吗?我怎么感觉像骗人的?但说实话,我也好奇,所以干脆花了点时间琢磨了一下这事儿。
疫情到底怎么催生微商的?
先别急着下结论。疫情来了,线下店关门、上班族居家、学生上网课——突然之间,大家的时间线上多了大把空白。没事干怎么办?刷手机呗。刷着刷着,焦虑也来了:收入可能减少了,未来不确定了,这时候看到有人发“宅家月入过万”、“零成本创业”,你说能不心动吗?
但问题是,为什么偏偏是微商?
其实不难理解:
- 门槛低到几乎没门槛,拿个手机注册个号就能开始;
- 时间自由,不用出门,一边带娃一边发图都行;
- 低成本试错,比起开实体店投几十万,微商可能几百块就能代理一款产品;
- 情感需求,隔离期间人容易孤独,而微商社群经常搞“暖心活动”,给人一种抱团取暖的错觉。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赚到钱。很多人只是陪跑,甚至亏钱。
微商软文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你可能觉得那些刷屏的文案很假,对吧?但偏偏有人买单。其实背后是有套路的,我拆解了几百条之后发现,高转化率的软文通常有这几个共性:
1. 抓痛点开场:比如“疫情后工资砍半?我用这个方法副业月入5000”;
2. 制造紧迫感:“限时特价只剩最后10个名额!”;
3. 晒收益截图:转账记录、订单量,虽然不知道是不是P的;
4. 用熟人背书:“我表姐做了3个月终于换车了”;
5. 淡化操作难度:“每天花10分钟就行”,其实背后可能累成狗。
但这里有个问题——这些软文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具体数据来源和真实性其实很难核实,有时候连截图都是行业里流传的“素材包”。所以啊,看多了也别太当真。
做疫情微商真的能赚到钱吗?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了。
我的结论是:有人赚翻了,但大部分人只是韭菜。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宝妈,疫情期间代理了一款儿童口罩。她本身人脉广,又赶上物资紧缺期,两个月赚了七八万。但另一个朋友代理酵素果冻,压了三千多块钱的货,最后基本自己喝了……
所以关键取决于:
- 你卖的是什么?是否应季、是否高频消费、是否真的有用;
- 你有没有流量?如果好友只有200人,全是亲戚,那很难搞;
- 你有没有营销思维?光刷屏没用,得懂点用户心理。
不过话说回来,这或许暗示了微商本质上还是流量游戏,和传统销售没差太多,只是换了个场域。
现在疫情过去了,微商还行得通吗?
肯定有人会问:都2023了,还提疫情微商是不是过时了?
其实不是的。疫情虽然缓和了,但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线上购物+轻创业的模式。而且经济恢复需要时间,副业需求反而更普遍了。
但玩法变了:
- 单纯刷屏会被拉黑;
- 现在得做内容:拍短视频、写干货、开直播;
- 信任变得更关键,因为大家被骗怕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想做,别只复制粘贴文案。真诚点,分享点真实体验,可能反而能跑出来。
普通人该如何避免被割韭菜?
最后再说点实在的。如果你是想做微商的人,或者怕被软文忽悠,记住这几条:
- 警惕“躺赚”话术: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赚钱的事都要花力气;
- 先查产品资质:特别是食品、化妆品,备案信息能不能查到?
- 小成本试水:别一上来就囤几万的货,先拿小代理试试;
- 学会算账:把时间成本、投流成本、押金全算进去,看看是不是真的能盈利。
如果你只是读者,那就简单了——看完软文,冷静一天。如果第二天还想买,再下手。
总之,疫情微商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它确实给了一部分人机会,但也让很多人踩坑。理性看待,别贪心,别轻信,大概就能避开大多数陷阱了。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