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软文,到底藏着多少我们没看懂的深情
【文章开始】
爸妈的软文,到底藏着多少我们没看懂的深情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半夜刷手机,突然刷到你妈转发给你的链接,标题耸人听闻,什么《震惊!这五种食物一起吃等于服毒!》,或者《天冷了,千万要这样穿秋裤,不然老了准后悔!》。你眉头一皱,心里嘀咕:“唉,又来了,这种‘爸妈式’软文。”
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他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转发这些?这些看似粗糙、甚至有点可笑的文章,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爸妈的软文”背后,那份笨拙又深沉的爱。
一、 什么是“爸妈的软文”?它不只是篇文章
首先得搞清楚,咱们讨论的到底是啥。你以为那只是一篇篇标题党、内容水的推广文?不对。在爸妈眼里,那根本不是什么“软文”。
那是他们觉得“特别有用”的生活小窍门;
那是他们“必须提醒你”的健康警报;
那甚至是他们“想跟你聊聊天”却不知如何开口的尴尬开场白。
所以,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爸妈如此钟情于转发这些内容?
这或许暗示,他们的社交圈子在变小,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单一,这些文章就成了他们与外界连接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转发给你,是他们表达关心最直接、最不需要费劲思考的方式。
二、 解码软文背后的“潜台词”
每一条转发链接,都是一句加密的亲情密语。我们来破译一下:
-
《年轻人熬夜的十大危害,再不知道就晚了!》
- 潜台词:“孩子,看你朋友圈凌晨2点还在发动态,爸妈心疼,但又不敢直接说你,怕你嫌啰嗦。只好借‘专家’的嘴告诉你,早点睡。”
-
《一个人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 潜台词:“想你了。想知道你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话到嘴边,变成了一条链接。”
-
**《感恩!转发这条健康锦鲤,家人平安喜乐》》
- 潜台词:“没什么能帮你的,唯有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祈求你一切顺利。”
看见没?所有转发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四个字:我想你了。 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说“爱你”。
三、 我们嫌烦,那他们为什么还发?
嗯...这里有个挺矛盾的点。我们明明表现出不耐烦了,他们为啥还坚持?这个行为的持续动机,其深层心理机制或许比我想的要复杂。
不过话说回来,大概是因为:
1. 爱的惯性: 爱你、照顾你已经成了他们几十年的习惯,改不掉。哪怕方式不被接受,他们也停不下来。
2. 时代的落差: 他们可能分不清什么是优质信息,什么是营销软文。在他们看来,只要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就有点权威性。
3. 唯一的抓手: 对于不太会表达情感的中国父母来说,转发文章,几乎是他们能想到的、最不直接打扰你又能传递关心的行为了。
四、 下次收到,我们应该怎么做?
别急着皱眉头,也别光回一个“嗯”或者“别再转这些了”。试试这样:
- (1)先肯定,再纠正: “妈,这个我看啦!谢谢您惦记。不过这个来源好像不太准,下次您看那个‘XX科普’发的,更靠谱!” —— 既感谢了心意,又悄悄做了科普。
- (2)把它当话题的起点: “爸,您是不是看这文章说吃核桃补脑啊?哈哈,我最近正好买了点,您也多吃点!” —— 把一次单向的灌输,变成一次双向的聊天。
- (3)最不济,点个赞也行: 让他们知道“我已收到你的爱”,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
重点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背后那份试图靠近你的心。
结尾: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们忘了
我们总觉得爸妈转发这些,变得有点“囧”,有点“落伍”。但也许,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们忘了。忘了他们曾经也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如今却需要努力地用我们的方式,来笨拙地对我们好。
这些“爸妈的软文”,就是数字时代里的一份老式家书。字迹可能潦草,词句可能不通,但那份惦念和牵挂,真真切切,一分不少。
下次再收到,不妨点开,回复一句:
“妈,爸,我看啦!你们也注意身体呀。”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