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软文营销:如何让自然美景成为网红打卡地?

【文章开始】

湿地公园软文营销:如何让自然美景成为网红打卡地?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湿地公园人山人海,而有些却门可罗雀?难道只是因为风景不同?其实啊,背后可能差的就是——会不会做软文营销。


为什么湿地公园也需要搞软文营销?

你说湿地公园不就是看鸟、看水、看芦苇嘛,有什么好营销的?但你再想想,现在的人出去玩,早就不是“走到哪看到哪”了,而是“刷到哪拍到哪”。如果一个地方在网上没热度、没内容、没话题,那年轻人可能根本不会把它列入清单。

软文营销说白了,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别人想来你这儿。它不是硬邦邦的广告,而是把公园的美、好玩的项目、背后的生态意义,甚至是一个小小的观鸟体验,都包装成有情感、有温度的内容。


软文到底怎么写才吸引人?

你别以为写软文就是夸“我们这风景好、空气清新”,那也太老套了。现在得抓住人的情绪点和记忆点。比如:

  • 不讲风景讲故事:比如一位摄影师在这里守了三天终于拍到白鹭起飞,或者一个家庭在这里找到了难得的放松时刻……故事比描述更有代入感;
  • 贴标签、造话题:比如“华东首个萤火虫湿地秘境”、“小众避暑圣地”、“带孩子自然教育必去”……让人一下子就能记住你;
  • 埋亮点让人主动打卡:比如设计一条“网红木栈道”,一个“天空之镜”观景台,甚至是一处隐藏的鸟类观测点。大家来了就会自发拍照、发小红书、传抖音。

软文营销是不是发发公众号就行了?

早就不止了!现在的内容平台太多了,每个平台属性还不一样。你得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习惯去设计内容:

  • 微信公众号:适合深度长文,讲生态、讲文化、讲背后的保护故事;
  • 小红书主打颜值拍照、攻略指南和亲子体验,比如“宝妈带娃一日攻略”、“穿什么衣服拍照最出片”;
  • 抖音/快手:短视频优先,可以发候鸟飞起的瞬间、夕阳下的芦苇荡,甚至工作人员巡护的日常vlog;
  • 微博:适合做话题互动,比如#湿地生物图鉴#、#秋天的第一场湿地徒步#,引导用户晒图参与。

你得矩阵式地铺开,多渠道曝光、多形式覆盖,才能把热度真正做起来。


做了软文,怎么知道有没有效果?

这方面其实挺多公园是有点盲区的。发是发了,但到底有没有人看?看了有没有人来?来了有没有分享?……这一串问题可能很多单位都没仔细追踪。

比较实在的衡量方式包括:

  • 线上数据:比如文章阅读量、视频播放量、用户评论互动数,还有多少人收藏了攻略;
  • 线下转化:是不是周末人变多了?是不是开始有人拿着小红书帖子来问“那个拍照点在哪?”;
  • 品牌搜索量:在百度、小红书里搜你公园名字的人有没有变多?

不过话说回来,品牌效应这个东西有时候是长期的,不一定立马能看到回报,可能得持续做半年一年才能真正发酵。


案例:某湿地公园如何靠一篇软文带火整个季节?

我举个例子。南方某个湿地公园之前一直不温不火,后来他们推了一篇《候鸟归来:在天水之间等一场生命的约会》,这不是一篇普通介绍文,而是以“观鸟”为主题,串联起了摄影爱好者、亲子家庭和环保人群。

文章中设计了多个“打卡点”:比如最佳观鸟时间表、隐藏机位地图、周边文创产品……还发起了一个“拍鸟晒图送年卡”的活动。结果呢?那个季度游客量同比涨了40%,很多外地人专门跑来。

你看,找准一个主题、设计互动环节、给人来的理由——这就是软文营销能带来的真实价值。


所以软文营销是湿地公园的未来必选项吗?

我觉得吧,倒也不是说“非得做”,但如果你希望公园被更多人看到、不只是靠本地大爷大妈散步支撑,那真的得好好琢磨一下内容。

尤其是在现在这么卷的旅游市场里,你不说自己的好,别人可能就根本不知道。哪怕你景色再好、生态再有价值,没人传播,也就没人来看。

当然啦,软文营销也不是万能药。它得建立在公园本身体验不错的基础上——如果设施老旧、服务差劲,那再多的软文也只会换来“踩雷攻略”和负面评价。所以啊,内容要做好,体验也得跟上,这才是长红的根本。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