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微信推送:除了扫墓,我们还能聊点啥?
【文章开始】
清明节的微信推送:除了扫墓,我们还能聊点啥?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年清明节,朋友圈就像突然切换了频道。一边是春游踏青的九宫格照片,漫山遍野的樱花桃花;另一边却是黑白色调、缅怀先人的文字。这两种情绪撞在一起,偶尔会让人有点…不知所措?清明节到底该怎么过?除了“扫墓”和“放假”,这个日子对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意义?
一、清明节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我们先来戳破一个常见的误解:清明节=扫墓节?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你要是翻翻历史,会发现清明本来是个节气——就是那种提醒你“春天真的来啦,该种田啦”的日子。而扫墓祭祖的传统,其实是从前一个叫“寒食节”的日子合并过来的。后来人们把这两个节揉在一起,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所以你看,清明节从根上就带着两种气质:
- 对自然的亲近(春天!生命!户外!)
- 对祖先的追思(仪式感,回忆,家族纽带)
这俩看起来有点矛盾,但偏偏又和谐地共存了上千年…仔细想想,其实挺有意思的。
二、为什么我们还在坚持扫墓?
明明现在线上祭奠、数字墓碑越来越方便,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觉得必须亲自去墓地走一趟?
你说风吹日晒、人多车堵…但好像没人因为这些就干脆不去了。
我自己琢磨,可能因为这件事儿根本就不是个“效率型任务”。它没法被简化成点击几下屏幕就能完成的事。去扫墓的整个过程——准备物品、全家人一起出门、擦拭墓碑、摆上鲜花食物——这一系列动作本身就在传递一些屏幕给不了的东西:
- 它是一种身体记忆:泥土的气味、山间的风、手上的触感,都在帮你记住;
- 它是一种家庭仪式:全家人一年一度因为这个理由聚在一起,本身就很有意义;
- 它提供了一种“停顿”:在日常快节奏里强行插入一段用来回忆和沉默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确实也有人因为工作、距离实在回不去。那是不是不去就代表不孝或者忘了祖先?我觉得…也不一定。重要的可能不是形式本身,而是你心里有没有那片刻的停顿和记得。
三、除了扫墓,清明还能做什么?
如果你问年轻人对清明的印象,除了祭祖,大概率会听到:“放假一天!”
这其实…也没毛病。休息和放松本来就是节日的一部分嘛!古人清明的时候,活动丰富得超乎想象:
? 踏青出游——春天嘛,多出去走走,心情真的会变好;
? 放风筝——古人相信这能放掉霉运,现在看就是个超棒的户外活动;
? 吃青团!这个我必须重点说一下——
青团这东西真的太厉害了。
绿油油的糯米皮带着艾草清香,豆沙馅甜得刚刚好…一口下去,就是春天的味道啊!而且现在青团已经“进化”出了各种神奇口味:肉松、芒果、甚至还有螺蛳粉味?(这个我还没敢尝试)
所以你看,清明节从来不是只有一个表情。它既有肃穆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鼓励人们走向户外的一面。
四、我们该如何对待“遗忘”?
有一个问题我其实想了很久:那些没有后代、或者被后代慢慢遗忘的先人,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暂时还没有想透。或许记忆的形式本身就在不断演变?
以前可能是一家人的祭拜,现在也许变成了历史书里的一行字、网络上一个众筹维护的墓碑、甚至只是一段被记录下来的故事。
存在过的痕迹不会完全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被记住——我觉得可能是这样。
五、写在最后:清明的另一种温度
说了这么多,其实清明到底该怎么过,并没有标准答案。
有些人选择隆重仪式,代代相传;有些人选择安静怀念,心里默念;也有人选择走出门,用感受春天的方式回应这个节日的另一面。
最重要的是,这个日子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一个暂停日常节奏的机会,一个和家人认真待在一起的机会,一个在春天里好好呼吸的机会。
如果你今年去扫墓,路上或许会看到新绿的树和开得正好的花。那时候你可能就会感觉到:清明这个节日,真的把告别和新生、回忆和希望,温柔地放在了一起。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