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街的日与夜:一条街如何成为城市名片?

【文章开始】

淮海街的日与夜:一条街如何成为城市名片?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座城市总有一条街——它好像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但就是莫名其妙地火了?比如苏州的淮海街。明明一开始只是条普通的街道,现在却成了网红打卡地、城市新名片,甚至很多人专门为了它跑来苏州。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淮海街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先别急,我们得从头说。淮海街最早其实是一条以日料为主的餐饮街。对,就那种很多城市都有的“小众异国风情街”。但不知道为什么——它没有慢慢消失,反而越来越火。

你可能会问:所以它是靠“日系风格”出圈的?
是,但也不全是。

真正让它破圈的,其实是它的“氛围再造”。大概几年前吧,淮海街做了一次挺大的改造——不是那种“刷个墙、补个路”的表面工程,而是整条街的气质都被重新设计了:

  • 视觉风格极度统一:从店招、路灯、栏杆到地面标识,全部用了日式街町的设计元素;
  • 夜间灯光氛围拉满:傍晚之后整条街亮起灯笼和暖黄灯光,随手一拍都像在动漫里;
  • 商户业态控制得很聪明:虽然主打日料,但并不是全部都是“寿司拉面”,而是涵盖了居酒屋、烧鸟、甜品、杂货店……甚至还有日系理发店。

这些元素单拎出来都不稀奇,但组合在一起、整条街沉浸式地呈现,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只是“拍照好看”而已

当然啦,很多人第一次去淮海街,确实就是冲着拍照去的。小红书、抖音上那么多好看的照片,谁不想也去拍一组发朋友圈?

但问题是:如果只是“好看”,它能火这么久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

淮海街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它让“打卡”变成了“停留”。你不是拍完照就走了,你会——
- 走进一家烧鸟店吃点串、喝杯啤酒;
- 顺便逛一下旁边的日本超市;
- 看到可爱的小杂货店又忍不住推门进去……

它用视觉吸引你来,再用丰富的内容让你留下来消费。这才是它商业模式成立的关键。


火起来的背后,是做对了几件事?

我后来想了想,淮海街能成,可能不只是运气好。它至少做对了这几件事:

? 定位极其清晰
它就是瞄准了“日系文化爱好者”+“年轻人拍照需求”这两个群体。没有试图讨好所有人,反而精准得很。

? 整体感大于个体
虽然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走在淮海街你不会记得单独某家店——你记住的是整条街的“感觉”。这种统一运营的思维在很多商业街中是很少见的。

? 夜间经济彻底激活
它白天其实挺普通的……真的!但一到晚上,灯光、人流、氛围全部到位,瞬间变成另一个世界。这也或许暗示了时间规划对一条街业态的重要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它有没有争议?

当然有。比如也有人吐槽说:
- “就是个拍照背景板而已,食物也没有多正宗”
- “人太多了,体验感下降”
- “除了拍照,其实没什么真正的内容”

这些批评也不是没道理。但我觉得吧,一条街能让人愿意来、愿意拍、愿意消费——哪怕只是“因为好看”,它也已经完成它的使命了。你说是不是?


它会不会将来过气?

老实说……我不知道。
网红地方的东西谁也说不准,今天火明天凉的事情太多了。具体怎么维持热度可能还得看后续运营策略。

但淮海街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路:
一条街要想持续吸引人,不能只靠“单一元素”——得有时尚感、有内容、有体验,甚至还得有点“争议感”。它不再仅仅是一条吃饭的街,而是变成了一个“轻旅游目的地”。


所以如果你还没去过?

我建议你——
- 傍晚之后去,灯光效果才是精髓;
- 别只拍照,随便走进一家小店坐坐;
- 不要抱着“正宗日料”的预期……你就当是来感受氛围的。

你可能不会觉得“惊艳”,但大概率不会觉得“白来”。这也挺神奇的,对吧?


一条街能变成一座城市的表情包、年轻人的社交货币、甚至旅游地图上的一个点——淮海街或许就是一个例子。它不一定完美,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思路:所谓的城市更新,未必是大拆大建,有时候就是给一条老街道一个新的灵魂

而你我,都是用脚步投票的人。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