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晒生活:我们到底在晒什么?

【文章开始】

朋友圈晒生活:我们到底在晒什么?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深夜刷着朋友圈,看着别人满世界旅行、品尝精致下午茶、晒出专业级摄影大片……再看看自己,仿佛活在另一个次元。心里一边默默点了个赞,一边忍不住嘀咕:他们的生活怎么就那么精彩?我的日常……好像不值一提?

等一下。我们有没有想过,朋友圈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样子,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们乐此不疲地“晒”出生活,背后真正的动机又是什么?


一、朋友圈晒图:是记录,还是表演?

最初,朋友圈只是个熟人之间分享近况的地方。拍张照片、写几句心情,很纯粹。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事情好像变得有点……复杂了。

我们开始精心挑选角度,反复调试滤镜,文案删了又写,写了又删。发出去之后,最在意的变成了那个小红点提示有多少人点赞评论。

这不禁让人自问:我们发朋友圈,到底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回忆,还是为了在他人眼中塑造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很多时候,两者是混在一起的。记录真实瞬间的愿望获得他人认可的渴望,像两股绳子,扭成了我们分享的动力。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有点“表演”成分,又怎么了?谁不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呢?这或许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行为了。


二、那些点赞和评论,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他人的反馈?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能暗示了我们对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内在需求。每一次点赞,都像是一次微小的肯定,告诉我们:“我看到了,我关注着你。”

这种即时、正向的反馈,很容易让人上瘾。但它的副作用是,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我价值,和外界反馈捆绑在一起。没人点赞的那条动态,甚至会让人产生一丝挫败和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发得不对?我的生活太无趣了?”

重点来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朋友圈的反馈≠你全部的个人价值。 它只是你丰富多彩生活中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切片。


三、如何“晒”得高级,又不失真实?

既然“晒”生活不可避免,那怎样才能让它更轻松、更健康,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呢?我琢磨了几个要点,不一定全对,但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 ?? 别只晒高光,也分享点“人间真实”:除了大餐和美景,偶尔分享一次失败的烘焙、一次堵车路上的烦躁,或者一本读了一半的书。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觉得你亲切可爱。
  • ?? 别让拍照修图,压过了体验本身的快乐:出去玩的重点是“玩”,而不是“拍”。如果为了一张完美照片,折腾一两个小时,错过了眼前的风景和身边人的笑脸,那就真的本末倒置了。记住,先沉浸式体验,再顺便记录。
  • ?? 把重心从“求关注”拉回到“做记录”:试着把朋友圈当成一本公开的日记本。它的首要功能是帮你记住这一刻的心情和模样。至于别人看不看、点不点赞,那是附加题,答对了加分,不答也没关系。

看别人的朋友圈,千万别太当真

这是个老生常谈但极其重要的道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的日常,去和别人的高光时刻做比较,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你看着朋友圈里的A总在环球旅行,却不知道他可能正为工作的不稳定性焦虑;你羡慕B家的宝宝聪明可爱,却看不到她背后带娃的无数个崩溃夜晚。

每个人都在展示自己生活里最好的一面,这几乎是一种默认的社交礼仪。 所以,欣赏就好,别比较,更别用别人的展示来否定自己的全部。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那部分而已。至于他们没展示出来的完整生活究竟如何,说实话,那完全是个盲区,我们无从得知。


最后说几句实在话

朋友圈是个好东西,它让我们和关心的人保持了某种微妙的连接。但它也仅仅是一个工具。

生活的重心,永远是在屏幕之外,在那些无法被精修和点赞的真实瞬间里。 一顿家人围坐的热气腾腾的晚饭,一次和朋友毫无目的的瞎逛,一个读完一本好书的安静下午……这些才是构成我们生活质地的真正东西。

所以,想晒就晒,但别为晒所累。更重要的是,关掉手机,去好好生活吧。那才是你真正的主场。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