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微信软文:如何抓住节后余温

【文章开始】

春节过后微信软文:如何抓住节后余温

哎,年就这么过完了?红包抢到手软,饭局吃到想吐,鞭炮声仿佛还在耳边嗡嗡响……但一睁眼,假期结束了,工作群又开始叮咚作响。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春节的热闹劲儿还没散,但朋友圈和公众号的内容已经迅速变回“正常频道”?这切换是不是太快了点?春节后的“情感空窗期”,恰恰是微信软文最好的机会窗口


为什么节后软文反而更容易火?

你可能想问:大家都回去上班了,累得跟什么似的,谁还有空看软文啊?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但数据告诉我们,还真不是。你看啊,春节后第一周,微信文章的打开率反而会比平时高那么一点——虽然大家身体在工位,但心还在放假啊!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反而让人更愿意刷刷手机,找点轻松的内容填补一下假后空虚。

核心原因有三
- 信息倦怠期刚过:春节期间各种拜年信息轰炸,节后反而清静了,用户更愿意点开看看;
- 情绪落差明显:从热闹到冷清,大家潜意识里想延续节日氛围;
- 工作启动缓冲期:很多人节后第一周效率不高,摸鱼时间…你懂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得看你写的是什么内容,硬邦邦的广告肯定没人理。


节后软文写什么?四个方向值得试

方向一:节后“回血”指南

春节折腾一圈,好多人累得够呛,钱包也瘪了。这时候来点实用的,比如:
- 怎么快速调整作息(对付节后综合征);
- 简单有效的理财恢复计划(红包钱怎么理?);
- 清理家里剩菜和礼品的妙招

这类内容接地气,一看就很有用,转发率也高。

方向二:情感共鸣型内容

年过完了,但很多情绪还没散——离家的不舍、又被催婚的无奈、老友重逢后的感慨……抓住这些真实情绪,比单纯讲道理更有共鸣。比如:
- 《离家时妈妈塞满的行李箱,让我路上哭了三次》;
- 《一年就回一次家,我们到底在忙什么?》。

这种内容容易引发“我也是!”的评论,互动数据通常不错。

方向三:轻幽默+吐槽

节后谁还没点吐槽?胖了三斤、红包发到破产、亲戚问答大全……用幽默方式调侃这些共同经历,读者更容易会心一笑然后转发。比如:
- 《春节生存图鉴:我靠这些表情包活了下来》;
- 《过个年,我成了全家最熟悉的陌生人》。

方向四:新年计划助推器

新年flag刚立就快倒了?这时候来点“温和的激励”,比如:
- 《节后重启指南:用7天找回状态》;
- 《新年计划总失败?或许是因为你没做对这些》。


怎么写才能不掉粉?三个避坑提醒

虽然节后是个好机会,但也别乱来。有些坑一踩就掉粉:

第一,别过度消费情感。卖惨或者刻意煽情,容易让人反感——毕竟大家刚见过真人真事,对比之下假的内容特别明显。

第二,广告别太硬。节后大家本来就不想上班,你还推复杂产品或者高价课?软植入要比平时更软,甚至先提供价值再提产品。

第三,节奏要慢一点。别一上来就催人“奋斗”“搞钱”,从“放松调整”慢慢过渡到“积极行动”,可能更符合读者情绪。


实战案例:去年节后哪篇软文爆了?

举个真实例子(隐去品牌名):某健康类账号去年初八发了一篇《节后7天轻断食,我反而胖了?》。结构是这样的:
- 先吐槽自己过年吃太多;
- 尝试轻断食但效果不好;
- 咨询营养师后发现方法错了;
- 给出正确建议,并自然推荐了一款低卡食品。

这篇阅读量超10万,带货转化比平时高30%。关键就在于:真实痛点+解决方案+不令人反感的广告


现在开始准备,还来得及吗?

肯定有人问:春节都过完了,现在说这个是不是晚了?

其实不然!节后氛围还会持续一两周,而且很多用户处于“信息慢消化”状态——现在写,正好赶上大家慢慢回归正常节奏的节点。重点不是抢最早,而是踩准情绪点


小结:关键就一句话

节后微信软文要想有效,核心是“承接情绪”而非“制造需求”。用户从热闹回归日常,心里有空缺、有回忆、也有点小失落——谁能温柔地接住这种情绪,谁就能真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当然啦,具体效果还得看你账号的调性和用户群体,这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尝试才能找到最佳平衡点。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