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软文算违法?这些红线千万别踩
怎样的软文算违法?这些红线千万别踩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刷手机的时候,突然看到一篇文章,开头讲了个特感人的故事,中间好像有点道理,结果看到最后——好家伙,原来是卖东西的?这种,就是咱们常说的“软文”。
但问题来了,软文嘛,不就是广告穿了个马甲?怎么还会跟“违法”扯上关系?今天咱就来唠明白,到底怎样的软文算越了界、踩了线,甚至一不小心就违法了。
一、软文和广告,到底有啥区别?
先说句大实话,其实啊,绝大多数软文,就是广告。你别看它穿着“故事”的外衣,带着“情感”的节奏,它最终目的——十有八九是让你买东西、信某个观点,或者点击某个链接。
那问题来了:既然都是广告,为什么有些软文没事,有些却违法?
关键在于——是否明示广告身份。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必须标明“广告”二字,不能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新闻或者普通信息。比方说,你看到一篇《90后宝妈靠这个方法轻松瘦20斤》,如果最后其实是卖减肥药的,但全文没标广告——那不好意思,这已经涉嫌违法。
不过话说回来,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很多软文确实没标注,这似乎成了一种“默认操作”。但默认,不代表正确,更不代表合法。
二、违法的软文长什么样?这几类最常见
那我们再来深入一点:具体哪些软文内容容易“踩雷”?我总结了几类,你肯定见过:
- 虚假夸大,忽悠没商量:比如“三天美白七天瘦身”“一篇文章教你赚百万”,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效果承诺,如果无法提供科学依据或真实案例,就属于虚假广告。
 - 隐藏广告标识,假装是干货:这是最最常见的违规操作。明明是一篇推销产品的文章,却伪装成用户体验、新闻报导或个人分享,让读者在无意识中接收广告信息。
 - 诋毁竞争对手,暗戳戳拉踩:用软文的方式暗示别人家产品不好、有问题,甚至编造负面信息——这不仅不道德,还容易涉及商业诽谤,违法风险极高。
 - 使用绝对化用语,疯狂立flag:比如“最优秀”“全网第一”“100%有效”……这些词在《广告法》里是明令禁止的。你一用,就容易被盯上。
 - 涉及医疗、保健、投资等特殊领域:这些领域监管特别严格。如果你没有相关资质,却写软文推荐药品、推荐投资理财,那不止是违规,可能直接构成非法经营甚至诈骗。
 
三、真实案例:他们是怎么被罚的?
光说理论可能你还是觉得“离我很远”。那我们看几个真实发生的:
某网红在公众号上推荐一款“减肥糖果”,说她自己吃了“一周瘦了8斤”,结果后来查出来——这糖果不仅没减肥功效,还添加了违禁成分。她这篇软文呢,没标广告、内容虚假,最后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几十万。
还有那种“金融理财软文”,标题写着《普通人轻松年化20%+的理财方法》,点进去是推荐某P2P平台的——结果后来平台爆雷,写软文的机构也因为虚假宣传被查处了。
所以你看,不是你觉得“没事”就真的没事。一旦产生误导、一旦消费者受损,追责起来——写的人、发的人、品牌方,一个都跑不掉。
四、那是不是所有软文都不能写了?
当然不是!
软文作为一种内容形式,本身并不是“原罪”。它违法与否,关键看你怎么写、怎么发。
比如,如果你明确标注了“广告”;如果你推荐的产品确实是自己用过、觉得好;如果你不夸大、不欺骗、不隐藏关键信息——那么这种软文,更多是一种“种草分享”,是合规的。
但这里有个模糊地带需要注意:到底多“软”才不用标广告?有人说我就是纯粹分享啊?——这个界限其实挺难拿捏的,目前法律也没有特别细的解释。一般来说,只要涉及商业推广合作,就最好老老实实标注“广告”或“推广”。别心存侥幸。
五、写在最后:内容可以软,但底线必须硬
说到底,软文违不违法,并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软文,而在于它是否诚实、是否透明、是否尊重读者。
你写内容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帮用户真实解决问题,顺便推荐好东西——那这叫分享;如果纯粹是为了收钱忽悠人,那这就是欺骗,甚至违法。
所以啊,别再把“软文”当成法外之地。它的本质是广告,就得按广告的规矩来。标注清楚、内容真实、不骗不欺——这几点做到了,你才能写得安心,读者也看得放心。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