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离世了,软文还能继续“活”着吗?

【文章开始】

当人离世了,软文还能继续“活”着吗?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你写过的文字、发过的朋友圈、甚至随手转的一篇软文,却还在互联网上一直“活着”?这听起来有点魔幻,但又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数字时代现实。数字遗产,这个听起来有点遥远的词,其实早就悄悄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


人走了,软文为什么还在?

好,我们先来回答这个最直接的问题。人离世了,软文之所以还能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没有“删除”键。或者说,它的删除机制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你发布一条内容,平台会把它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备份系统里,甚至被其他人转载、截图、保存。即使账号注销,数据痕迹也可能无法彻底清除。这就像你用铅笔在纸上写字,虽然用橡皮擦掉了,但仔细看,纸上还是留着浅浅的印子。

  • 平台规则不统一:有的平台允许亲属申请注销账户,有的则只能“ memorialize ”(纪念化),也就是把账户设为纪念状态,内容保留但不再更新。
  • 数据所有权模糊:我们平时以为那些照片、文章是“我们的”,但其实很多时候,你只是拥有了“使用权”,平台才掌握着真正的数据控制权
  • 转载与保存的不可控性:一篇软文一旦发出去,如果被多个渠道转载、读者自行保存,那它的生命就已经不受你控制了。

那这些“遗产”该怎么处理?

这就涉及到更现实的问题了。如果没人处理,这些内容就会一直留在那儿,亲朋好友某天突然看到,可能会触景生情。所以,提前规划数字遗产变得非常重要,虽然很多人压根没想过这个事。

  • 列出重要账户清单:比如社交媒体、邮箱、网盘,还有各种有经济价值的账号(比如某宝、某东)。
  • 设置遗产联系人:部分平台支持这个功能,你可以指定一个你信任的人,在你去世后可以处理你的账户。
  • 留下明确的意愿说明:希望账户被注销,还是保留作为纪念?最好写下来,并告诉你信任的人,不然别人也很难帮你做决定。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你做了这些准备,执行起来也可能遇到各种麻烦,比如平台认证流程复杂、需要提供一堆证明文件等等。具体怎么操作最顺畅,可能还得看不同平台的实际政策,这方面我也不是所有细节都清楚。


背后的情感与伦理难题

除了实际操作,更让人纠结的是情感和伦理层面的问题。比如,一位逝者生前写的一篇产品软文,可能ta自己都不那么认可,但因为合作原因发了。去世后,品牌方还在继续推广这篇内容,这合适吗?

这或许暗示了数字时代的一种普遍困境:我们的“数字人格”可能并不完全受自己控制。它可能被算法推荐、被他人记忆、被商业利用,甚至在我们离开后依然持续塑造着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 亲友的感受:看到已故亲人的账号突然弹出“记忆回顾”,或者看到ta生前发的广告内容,可能会带来二次伤害。
  • 商业伦理的边界:品牌方使用已故博主的内容,是否应该有一个期限?是否应该考虑其家人的感受?
  • 记忆的“真实性”:我们留在网络上的,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某个片面的、经过修饰的片段。这些片段能代表真实的我们吗? 其实很难说。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消极等待肯定不行。或许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更 mindful(留心)地去管理自己的数字足迹。

  • 定期整理:像整理衣柜一样,偶尔也整理一下自己的社交媒体,设置一下隐私权限。
  • 真诚沟通:和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聊聊,万一到了那一天,你希望他们怎么处理你的数字遗产。
  • 选择“数字极简”:发内容之前稍微想一想,这是我真的希望留下来的东西吗

结尾的思考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在数字世界里,或许它只是一个停顿号。我们的数据、写过的文字、分享过的软文,还会继续漂浮在浩瀚的网络里,讲述着一个也许完整、也许片面的关于“我”的故事。

处理好数字遗产,或许也是现代人留给世界最后的一份温柔和体面。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爱我们、记得我们的人。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