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跆拳道:不只是踢踢打打那么简单
【文章开始】
幼儿学跆拳道:不只是踢踢打打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想过,才三四岁的娃,路都走不稳,学跆拳道能学点啥?就…跟着比划两下?哭闹一阵?然后回家该咋样还咋样?
诶,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亲眼看见我朋友家那个超级内向、见生人就往妈妈身后躲的四岁小妞…学了半年跆拳道之后,居然敢在幼儿园小朋友面前大声自我介绍——虽然声音还有点抖,但那个眼神,亮得吓人。
这变化真的只是偶然吗?还是说,跆拳道这东西,对幼儿来说,其实藏着我们没想到的“魔力”?
一、那么小就开始学,到底是在学什么?
好,我们先来自问自答一个核心问题:幼儿跆拳道,学的难道真的是“打架”吗?
——当然不是!如果你去看过一节课,你会发现,大部分时间,孩子其实在:
- 玩各种游戏(比如模仿动物走路来热身);
- 跟着指令做动作(“举起右手!”“单脚跳三下!”);
- 和同龄人互动合作(两人一组练习反应速度)。
所以它更像一种以动作为载体的综合启蒙教育。孩子以为自己只是在玩,但其实身体和脑子都在悄悄被训练。
那身体层面到底能练到啥?
别看动作简单,对幼儿来说可一点都不容易:
? 协调性:比如左手右脚同时出动,大脑和身体的连接就这么练出来了;
? 平衡感:金鸡独立哪怕只能站三秒,也是进步;
? 肌肉力量:蹲马步、踢腿,都在无声地强化核心和腿力。
不过话说回来,每个孩子发育节奏不一样,有些动作做不到位也非常正常,没必要比来比去——这点教练其实比我们还清楚。
二、除了身体,更意想不到的好处在这里
你可能更关心:除了能锻炼身体,还能带来啥?
重点来了:跆拳道对幼儿性格的塑造,可能比体训更值得关注。
比如自信是怎么“踢”出来的?
为什么平时不敢说话的孩子,练着练着就敢大声喊出来了?(跆拳道每次出招都要求喊出声)
因为:
- 氛围感染:所有孩子都在喊,害羞的情绪就被化解了;
- 成就感积累:从完全不会踢,到能踢中一次靶子,这种“我能行”的感觉会积累成自信;
- 被认可的感觉:教练每次击掌、每句“很好!”都是心理暗示。
我那个朋友家的女儿,就是通过一次次做到“原本不敢做的事”,慢慢把自信带进了生活里。
还有纪律性、专注力…这些能练吗?
能!而且效果可能比你说一百句“专心点”还有用。
因为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环境:
→ 要换道服、系腰带(程序感);
→ 听到口令必须立正站好(反应训练);
→ 眼睛要一直看着教练的动作(专注力持续)。
反复下来,孩子会无意识地把这种“模式”带进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当然,这取决于教练的引导方式,具体效果可能每个道馆都不太一样。
三、如果真想送孩子去,该怎么选?怎么开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心动,但下一个问题来了:怎么选才不会踩坑?
? 看教练会不会教小孩:不是能打就能教,关键要有耐心、会互动、能哄娃——最好先去试课感受;
? 看环境安全不:垫子够厚吗?器械边角有没有包好?这些细节不能放过;
? 别追求速成:如果有人承诺“三个月练成黑带幼儿班”,快跑!幼儿跆拳道根本不该有这种压力。
另外,几岁开始比较合适?
普遍是3岁以后,因为那时孩子能听懂基本指令了。但也不是绝对,有些孩子心智成熟早点,晚点也可以,真不用焦虑。
四、最后回头想想:我们最初是为了什么?
让孩子学跆拳道,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
——或许不是为了让他变成高手,甚至不一定非要坚持十年八年。
而是:
? 让他多一个开心的玩耍方式;
? 在跑跳中释放精力,反而晚上睡得更香;
? 顺便交到一群一起练习的小伙伴;
? 最重要的是,让他从小体验“坚持→进步→自信”这个正循环。
哪怕以后他不练了,这种内在感受或许会留在他的性格里。
所以呀,下次如果再有人问:“幼儿学跆拳道有啥用?”
你可能就可以笑笑说:“用处可能就是,让你看到一个更敢闯、更明亮的小孩吧。”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