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厨师软文:为什么它悄悄改变了我们的餐桌?
小厨师软文:为什么它悄悄改变了我们的餐桌?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朋友圈里总有人晒出自己做的蛋糕、炒的菜?而且,还特别自豪地标注“自己做的”!——其实背后可能藏着一个你没注意到的推手:小厨师软文。
什么是小厨师软文?它到底在讲什么
说白了,小厨师软文就是一种看起来像分享、实际上藏着推广意图的内容。它不讲大道理,也不高高在上教你怎么做“顶级料理”,反而特别接地气。
比如你可能刷到过这样的内容:
“五分钟搞定早餐!孩子再也不挑食了!”
“我用十块钱做了三菜一汤,老公夸我是天才!”
这类内容表面上是在分享做菜经验,实际上却悄悄带动了食材、厨具甚至调味品的购买。它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抓住了现代人“既想吃得健康、又怕麻烦”的心理。
为什么小厨师软文特别容易让人“上头”?
我自己就中过招——有一次看到一篇写“如何用平底锅煎出完美牛排”的推文,明明知道可能是广告,但还是忍不住看完,甚至最后真的买了它推荐的那款黄油。
想想看,这类内容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
- 不直接卖货,而是卖感觉:它把下厨包装成一种“生活方式”,轻松、有成就感、还带点治愈。
- 降低心理门槛:步骤简单、材料好买,谁看了都会觉得“我也可以试试”。
- 用真实感拉近距离:偶尔出现煎糊了、手忙脚乱的画面,反而让人觉得更可信。
不过话说回来,是不是所有这类内容都靠谱?那也不一定。有些软文背后其实是品牌合作,推荐的产品未必都那么好用……这方面我也不是全都清楚,具体哪些是纯分享哪些是广告,有时候真的分不太清。
从读到做:软文是怎么影响我们实际行为的?
你发现没,看完小厨师软文之后,人通常会有几种反应:
- 立刻动手型:马上翻冰箱找材料跟着做;
- 收藏闲置型:先点赞收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被种草型:不一定会做菜,但会忍不住下单文中的同款工具或酱料。
我自己就属于1和3之间反复横跳。比如有一次看到一篇写“自制麻辣拌”的,看完直接冲去超市买芝麻酱和辣椒面——虽然最后做得不算成功,但整个过程莫名很开心。
这种内容之所以能推动行为,是因为它:
- 制造紧迫感:“限时优惠”“卖断货”这种词频繁出现;
- 提供社交货币:“做好了发朋友圈,收获一波点赞”;
- 降低失败焦虑:哪怕做得不好,也好像参与了一种潮流。
小厨师软文背后,是谁在“操盘”?
你可能以为这些都是爱做饭的素人写的?其实不全是。
有很多是品牌方找美食博主、居家类KOL合作的软性推广。他们的目的不是硬卖货,而是让你“潜移默化”中接受产品,甚至对品牌产生好感。
举个例子:某款空气炸锅为啥突然火了?或许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比其他品牌好用太多,而是因为一大批小厨师软文都在重复展示“用它做薯条/鸡翅超简单”,看多了,消费者就会不自觉产生偏好。
但这种偏好到底是因为产品真的好,还是营销做得好?——这就很难一概而论了。
它到底改变了什么?不只是做菜习惯
如果我们往深处想,小厨师软文之所以能持续刷屏,是因为它恰好撞上了现代人的几种心理:
- 追求效率:快节奏中仍想保住“好好吃饭”的仪式感;
- 渴望认可:做菜成果被点赞,也是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 缓解焦虑:“我能照顾好自己/家人”的心理安慰。
当然它也有副作用——比如有些人照做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或者买回来的工具根本用不上。所以我现在也会提醒自己:别看啥都想试,理性种草更重要。
结尾:我们会被它继续影响吗?
说到底,小厨师软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提供的不只是菜谱,更是一种情绪价值:轻松、温暖、陪伴感。
它或许暗示了一个趋势:未来的消费内容会越来越“软”,越来越像朋友之间的分享。但我们也要学会辨别,哪些是真心推荐,哪些是营销手段——这才是聪明的生活家。
毕竟,下厨的真正乐趣,不在于做了多厉害的菜、用了多贵的锅,而在于那个愿意为自己、为身边的人花时间的过程。你说对吧?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