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软文广告:为何让人又烦又记得?

【文章开始】

奇葩软文广告:为何让人又烦又记得?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正刷着手机,看着一篇好像挺有意思的文章,突然画风一变——“震惊!用了这个,她一个月暴瘦50斤!”……得,又是一篇披着羊皮的广告。心里一边骂着“又来了”,但奇怪的是,那个产品名好像……莫名其妙就记住了?今天咱就来唠唠,这种“奇葩软文广告”到底是个什么鬼。


什么是奇葩软文广告?它为啥能钻到我们脑子里?

说白了,奇葩软文广告就是一种伪装成正常内容的广告。它不像传统广告那样直接喊“买我买我”,而是先给你讲个故事、科普个知识,甚至吐槽个社会现象,让你放松警惕,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啪!广告突然闪现,防不胜防。

你可能会问,这么明显的套路,为啥会有效?呃,其实……这跟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当我们阅读感兴趣的内容时,戒备心会下降。广告就在这个“无防备”的时刻植入,虽然可能引发反感,但品牌或产品名称却因此实现了“强行记忆”。就像你越告诉自己“别想那只粉色大象”,你脑子里偏偏就全是它。


这些软文,到底“奇葩”在哪儿?

它们通常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亮点”……或者说雷点。

  • 标题夸张到离谱:必须震惊,必须惊叹号!“震惊!”、“惊天秘密!”、“全世界都疯了!”……标题不起得像个UC编辑部出来的,都不好意思叫奇葩软文。
  • 开局像部悬疑剧:开头往往是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一个看似尖锐的问题,让你完全想不到结局是个广告。“那个从不保养的40岁女人,凭什么比20岁的我还年轻?”
  • 转折生硬如劈叉:前文还在认真科普蟑螂的生命力,后文立马推荐一款“秒杀蟑螂”的神器。逻辑?不存在的,要的就是这种猝不及防的错位感。
  • 内容经常踩点夸张宣传的红线:功效吹上天,什么“一贴就瘦”、“三天变白”、“七天治好十年老痔疮”……反正怎么神奇怎么来。

虽然很烦,但为啥商家还爱用?

原因简单得有点气人:因为它真的有效啊!

虽然很多人声称讨厌这种形式,但它的转化率(就是真的有人会去买)有时候高得吓人。它精准地抓住了一部分人的心理:爱听故事、追求速效、容易被情绪带动。而且成本相对传统广告低很多,批量生产,广撒网,总能捞到鱼。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效果或许暗示了其短期收割的特性,它对品牌长期的美誉度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我也说不太好。


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掉进坑里的?

来,我们复盘一下心路历程,看看你是不是也中过招:

  1. 好奇点开:“嗯?这是什么瓜?”(被标题吸引)
  2. 沉浸阅读:“哦~原来是讲这个,有点意思。”(放松警惕)
  3. 遭遇暴击:“等等……这怎么突然卖东西了?!”(恍然大悟,感到被骗)
  4. 印象深刻:“淦!又是XX产品的广告!”(虽然不爽,但品牌名记住了)
  5. 潜在消费:某天急需解决问题时,脑子里突然冒出:“哎,之前那个广告说的东西是不是可以试试?”(完成转化)

看,流程就是这么个流程。哪怕99个人骂,只要有1个人买,对某些商家来说就够本了。


面对这种广告,我们该咋办?

首先,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到标题特别咋呼、行文风格特别“故事会”的,心里就先拉响一级警报。

其次,任何看起来“神奇过头”的产品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效果越快越惊人的,通常坑也越大。买东西前,多看看真实用户的反馈,别光看软文里的“案例”。

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别轻易被那些“老师”、“专家”、“过来人”的故事带了节奏。他们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把你口袋里的钱,变成他们口袋里的钱。这个底层逻辑,永远不变。


结尾瞎聊几句

奇葩软文广告,就像互联网世界里的“牛皮癣”,你知道它不好,但它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流量争夺的激烈和某些营销方式的急功近利。

作为读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免疫力。看多了,套路自然就熟了,也就一笑而过了。当然,也期待一下未来能有更多更有创意、更尊重人的广告形式出现吧……虽然,可能还得等挺久的。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