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茶馆:不只是喝茶,是门赚钱的生意
【文章开始】
商业茶馆:不只是喝茶,是门赚钱的生意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看起来安静、只卖茶的茶馆,到底靠什么赚钱?不会真的以为,光靠一壶龙井、几碟点心就能付得起繁华地段的租金吧?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商业茶馆背后的生意经——它绝对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老气”、“佛系”的存在。
商业茶馆到底是什么?
先别急,咱们得把“商业茶馆”和传统茶馆稍微区分一下。传统茶馆可能更注重茶本身,氛围偏安静、文化感重;但商业茶馆,说白了,是用茶馆的空间和体验做载体,本质上是一家“体验式零售店”。
它卖的不只是茶,更是:
- 时间与空间:提供一个能办公、聊天、谈事的舒适环境;
- 社交属性:年轻人约见面,不再只是咖啡厅,茶馆反而成了更特别的选择;
- 文化附加值:你觉得你是在喝茶,其实你也在为“感觉”买单——觉得自个儿挺有品味,挺放松。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盯上茶馆生意?
嗯…这个问题挺关键。其实背后有几个趋势推着走:
第一,健康意识抬头。年轻人也不是只喝咖啡奶茶了,茶更天然、更轻负担,接受度自然上来。
第二,线下体验重新被重视。大家越来越讨厌那种“买了就走”的消费,反而愿意为能坐下来的、有氛围的空间付钱。
第三,国潮文化+社交传播:茶馆自带中国文化元素,好看、好拍、容易传播,你说是不是?
开一家商业茶馆,核心赚哪几部分的钱?
你以为只是卖茶?不不不,拆开看,其实利润来自好几个板块:
- 茶饮本身:高毛利产品,尤其是冷泡茶、调味茶这些创新产品,成本可控,卖价却可以往上走;
- 茶具与茶叶零售:很多人体验好了,会顺手买点茶叶、茶器回家,这部分的复购率反而更高;
- 场地租赁:有些茶馆晚上变身为小型活动场地,搞品茶会、读书沙龙甚至企业会议,收场地费;
- 会员体系:做储值、订阅制茶包配送,锁定长期客户。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收入板块具体怎么配比最赚钱,可能还得看具体地段和客群……这方面我也没有标准答案,得多试。
怎么做才能让商业茶馆活得好、赚得动?
开茶馆不是开慈善,还是要盈利的。所以下面这几件事,你得想清楚:
选址不能只看人流,要看“对的人流”
你开在商业区,面向的是上班族,快取式茶饮可能更合适;如果开在社区附近,反而要强调空间体验,让人愿意待下来。
产品设计要跳出“传统思维”
不是每个人都懂茶,所以——
- 推出“调味茶饮”,比如冰萃茶+果味,降低尝试门槛;
- 设计视觉吸引的茶点,颜值即正义,拍照好看传播才快;
- 甚至可以搭配轻食、小吃,提高客单价。
空间设计:氛围即产品
商业茶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环境。灯光不能太亮、座位不能太挤、背景音乐得选对……所有这些细节,决定了人家愿不愿意再次进来。
运营模式得灵活组合
比如:
- 工作日主打商务客,提供安静办公区;
- 周末转向聚会型客群,推出共享茶盘套餐;
- 晚上或许可以变身成茶酒馆模式…嗯,这个具体效果怎么样我还真不确定,但有茶馆尝试过反响不错。
讲个真实案例:一家叫“茶聚舍”的店
其实北京有家茶馆,叫“茶聚舍”(注:虚拟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一开始也是传统路线,后来转型做商业茶馆。它做对了这几件事:
- 把空间分成“安静区”和“聊天区”,满足不同人需求;
- 每月举办“茶体验课”,收课程费的同时带动茶叶销售;
- 推出“一日茶师”体验,让顾客自己泡茶——参与感一上来,分享率和回头率都高了。
结果?这家店面积不到100平,但月流水能做到咖啡厅的1.5倍。
总结:茶馆的未来不止是茶
所以你说,商业茶馆到底是谁的生意?
- 是追求体验的年轻人的生意;
- 是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中产的生意;
- 更是那些愿意为“氛围”和“时间”付费的人的生意。
它或许暗示了一种新的线下消费趋势:人们不再为单一产品买单,而是为自己喜欢的一段时光、一种感觉付费。如果你正想投身这个行业,记住:茶是载体,体验才是核心。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