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软文不显示标题的背后原因
【文章开始】
发软文不显示标题的背后原因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文章?点进去之前完全不知道它想说什么,甚至翻到最后都没个正经标题。对,就是那种“猜谜式”内容。为啥现在越来越多平台和作者,开始故意把软文标题“藏”起来?这操作背后到底有啥门道?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个事儿。
标题为啥突然“消失”了?
以前我们看文章,第一眼肯定是先扫标题。标题起得够炸,点击率就高,这是铁律啊。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内容平台——尤其是那些信息流推荐的——开始流行一种“无标题”或者“弱标题”的软文形式。
你可能会问:这不反人类吗?没标题我怎么知道要不要点?
哎,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平台和作者这么做,恰恰是因为他们太了解人性了。现在用户刷内容的速度越来越快,对广告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一个明显像广告的标题,很多人根本不会点。所以,干脆把标题“藏起来”,让你在无意识中滑进内容里,降低心理防备。
不显示标题,到底有啥好处?
这种操作虽然反直觉,但好处其实挺多的。我总结了几点:
- 提升点击率: 没有标题,反而能激发人的好奇心。“这到底是个啥?”一好奇,手指就点进去了。
- 降低广告感知度: 传统标题经常出现“推荐”“好用”“超值”这类广告敏感词,用户一眼就识别出来了。没有标题,就像穿了“便衣”,混在内容里更难被发现。
- 适配算法推荐: 平台算法更喜欢“沉浸式”内容。没有标题打断,用户阅读时长可能更长,这或许暗示算法这篇文章更优质,从而给予更多推荐。
- 强调内容本身: 迫使作者把精华放在开头几句,用内容本身吸引人,而不是靠一个“标题党”。
那么,问题来了:没标题怎么吸引人点击?
好问题。标题虽然不显示,但不代表它不存在。作者通常还是会写一个标题给后台审核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把所有的功力用在开头第一段。
你得用短短一两句话,迅速勾住用户。比如,不是写《一款 revolutionary 的洗发水推荐》,而是直接开头就说:“头发塌软油腻的痛我真的懂,直到我用了闺蜜推荐的这瓶东西,三天没洗头居然被同事夸发质好…”
这就像把标题的功能,直接融进了正文的开头。 是一种更隐蔽、也更考验功力的软文写法。
哪些平台最爱用这招?
你会发现,这种形式在某些平台上尤其流行。比如:
- 小红书: 很多笔记其实是没有明确标题的,第一张图+开头一句话就是全部。
- 知乎: 一些回答和文章,在信息流里只会显示开头的几十个字。
- 某些新闻资讯App: 信息流里只显示图片和简短的前缀文案。
这些平台的共同点是强算法驱动,内容以信息流形式呈现。不过话说回来,具体哪种内容格式最受算法偏爱,这个机制可能还得进一步研究,平台也不会明说,大家都是在摸索。
对读者和作者,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事得两面看。
对读者来说:
- 好处是: 可能刷到更沉浸的内容,减少被“标题党”欺骗的概率。
- 坏处是: 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看完一篇广告,消费决策可能受到误导。识别成本变高了。
对作者/品牌来说:
- 好处是: 只要开头写得好,点击率和转化率可能会飙升。
- 坏处是: 写作难度加大了。以前绞尽脑汁想个标题就行,现在得从头到尾都得是精华,考验真本事。
未来会怎样?
我觉得吧,这种“去标题化”的趋势估计会持续一阵子。只要平台算法还是以用户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这种能让人不知不觉看下去的内容形式就会吃香。
但物极必反,用户也不是傻子。当大家逐渐免疫,识别出这种“新套路”后,可能又会有更新的形式出来。内容的玩法,说到底就是一场平台、作者和用户之间的“博弈”。
总之,发软文不显示标题,绝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一种更精细、更“心机”的内容策略。 它试图绕过你的大脑,直接打动你的情绪和好奇心。
下次再刷到那种“没头没尾”就直接开始的内容,你可以会心一笑了——你知道,你又遇到了一篇“现代版软文”。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