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看完这篇我坐不住了
参加活动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看完这篇我坐不住了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刷手机看到朋友又去参加了什么线下分享会、或者公司发布了新的社团招募,心里一动,但又摇摇头:“算了,下次吧”、“好像没什么用”、“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去了多尴尬”……然后,就又缩回了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吧,我原来也这样。总觉得参加活动嘛,不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尬聊?能有什么实质收获?但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真的是被朋友硬拖去的——参加了几次,才发现……哎?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要走出门,而不只待在家里?
好,那我们就先来自问自答一下:“参加活动到底有什么用?”
你可能第一反应是:浪费时间、消耗精力、甚至还得花钱。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你呆在家里刷短视频、重复每天两点一线,是不是也在花时间?那为什么不用其中一小部分,去试试看能不能打开新世界?
重点来了:活动的价值,往往不是你事先能完全预料到的。它不像上课,一定讲某个知识点;也不像工作,非得完成KPI。它更像……嗯,一种软性的、长期才能看出效果的投资。
比如:
- 突破信息差:很多行业内动态、新鲜思路,其实都是在线下交流中悄悄流转的;
- 积累真实人脉:这不是说让你去功利性地加微信,而是自然遇见同频的人;
- 唤醒状态:长期固定环境容易让人变得麻木,新环境、新面孔能刺激你的思维重新活跃。
但我真的适合参加活动吗?
又一个好问题!很多人不去,不是因为不想,是觉得自己“不适合”。
比如性格偏内向、怕社交压力;或者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插不上话……但其实,现在很多活动设计得已经越来越轻量、友好。你并不需要一上来就成为全场焦点。
你可以先尝试:
- 从小型活动开始:比如6-8人的读书会、工作坊,比几百人的大会压力小得多;
- 选择有主题的:比如你喜欢摄影,那就先去摄影沙龙,这样大家有共同话题,不会冷场;
- 带个朋友一起:有个熟悉的人在旁边,会放松很多。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逼自己一下,反而成长更快。我就见过一开始缩在角落、后来变成活动组织者的人——人的适应性,其实比我们自己想象中要强得多。
没时间?没资源?都是借口
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忙。上班加班、通勤、处理琐事……好像真的挤不出几个小时。
但你看,我们每周花在刷社交网络、看剧上的时间,平均下来真的不少。如果能抽出其中10%用来参加一两次活动,长期来看回报率可能远超预期。
至于资源,其实现在很多活动并不需要高昂成本。比如:
- 公司内部分享会(甚至线上);
- 公益型沙龙和讲座;
- 社群自发组织的户外徒步、咖啡馆聚会等等。
关键不是有没有,而是有没有心去找。
怕去了没收获?试试这样准备
如果你担心白白投入时间,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或许是因为你还没掌握“有效参加活动”的方法。
活动前:
- 明确自己的目的:是去学习?放松?还是交朋友?
- 提前了解主题和嘉宾,准备1-2个你想问的问题;
活动中:
- 别只坐在角落,至少主动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
- 记点笔记,哪怕只有两三句话,回来能复盘;
活动后:
- 这一步很多人忽略!但活动后跟进才是发酵价值的开始。比如加了个微信,之后聊一句“今天那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或者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工作试试。
这样一套下来,你会发现:哦,原来不是活动没用,是我原来没用对方式。
听到这,你心动了吗?
其实我也不敢说每次活动都必有大收获。有时候去了,发现内容一般、人也没聊几句,难免会觉得“唉,好像又水了一次”。
但……人生很多机遇,都不是事先彩排好的。你可能因为偶然参加了一场活动,认识了后来合作的伙伴;或者无意间听到某句话,解开了困扰你很久的难题。
这种东西,我们叫它“意外获得感”。它不会次次发生,但只要发生一次,也许就值回所有“觉得水了”的时间。
所以,下次再看到感兴趣的活动,别光心动不行动。试着点开报名链接,给自己一个“说不定呢?”的机会。
你总得先推自己一把,才能知道未来会不会因此变得不一样。对吧?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