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玩拍拍照,记录生活每一刻
【文章开始】
出来玩拍拍照,记录生活每一刻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翻手机相册的时候,发现好多照片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拍的,甚至有点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拍。但看着看着,嘴角就忍不住上扬了。是啊,我们出来玩,拍照早就不是“来,站这,比个耶”那么简单了。它变成了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一出来玩就想拍照?
拍照不只是“拍下”,更是“留下”
你仔细想想,我们拍照的冲动是从哪来的?可能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景好美”、“这顿饭看起来太诱人了”,但拍着拍着,你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把一整段时光“扣”下来,存住。
比如你跟朋友去爬山,终于喘着气登顶了,眼前一片云海。你拿起手机咔嚓一下。这一刻你拍的不只是云,还有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和朋友互相搀扶(和吐槽)的默契。这些情绪,照片能替你存着,哪怕过了好几年再看,心里还是会微微一动。
所以啊,拍照其实是我们对抗遗忘的本能反应。虽然……虽然拍多了也会占手机内存啦(笑),但回过头看,真的很少有谁后悔“拍太多”,反而常常后悔“当时怎么没多拍几张”。
好照片≠专业设备,手机就够了!
我知道,很多人一提到“拍照”就紧张:“我又不是摄影师,我不会构图、不懂光线怎么办?” 停,先别自我劝退!
其实我们现在手上的手机,拍照功能已经强到离谱了。除非你想靠这个吃饭,不然真的没必要追求多贵的相机。你缺的不是设备,是习惯和一点点小技巧。比如:
- 习惯多换几个角度:蹲下来拍天空、从侧面拍食物,甚至试试倒着拿手机——画面会立刻有趣起来;
- 抓住黄金十分钟: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的十分钟,光线特别温柔,拍人像、拍风景都自带滤镜;
- 别忘了拍点“废片”:比如朋友大笑到眼睛眯成缝、路上偶然遇到的小猫、甚至是你走累了的双脚……这些反而可能是最动人的。
嗯……不过话说回来,关于光线折射和颜色层次的原理,其实我也说不太清,可能得请教专业玩摄影的人。但咱们普通人拍照,感觉对了,就可以了。
发朋友圈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误区:拍照片就是为了发朋友圈等着被点赞。一旦点赞数不多,就会有点失落……甚至觉得这趟白玩了。
但,拍照的真正价值,在于“记录”而不是“展示”。你有没有那种设置了“仅自己可见”的照片?可能是一张哭过的自拍,可能是深夜加班时窗外的月亮——这些你不愿意分享的瞬间,恰恰是你最真实的生活痕迹。
所以,下次出门玩,别忘了:
- 为自己而拍:拍你真正觉得美的、有趣的、值得回忆的;
- 别怕拍得不好:又不是要去参赛,自己喜欢最重要;
- 偶尔放下手机:用眼睛认真看一会儿,再拍。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不只是风景,更是故事
你说,十年后再看现在的照片,你最在意的是什么?是那座山到底有多高,还是当时谁在你旁边气喘吁吁地说“再也不来了”?
大概率是后者吧。
所以拍照的时候,别忘了把“故事”也拍进去。比如:
- 拍过程而不仅是结果:排队时大家的无聊表情、做手工时弄脏的手;
- 拍细节特写:咖啡杯上的拉花、朋友新染的头发色、沙滩上的脚印;
- 拍一点连贯动作:现在手机都有Live模式或者短视频了,动起来的画面往往更有感染力。
这些充满生活痕迹的画面,以后翻起来才会让你觉得:啊,那天真的太好玩了。
最后一点提醒:别忘了你自己也在画面中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都不太爱自拍,总觉得表情僵、脸圆、姿势尴尬。但你想啊,过了五年、十年,你还会那么在意当时眼角有一道细纹或者头发被风吹乱了吗?不会的。你只会想:原来那个时候的我长这样啊,原来我去过那里啊。
所以,别害怕进入镜头。哪怕不是自拍,也可以请朋友帮忙拍一下,或者用延迟拍摄。你本身就是这趟旅行、这次聚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值得被记住。
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出来玩,就尽情拍吧。不管拍得好不好、美不美,将来你都会感谢现在这个举起手机、留下瞬间的自己。
因为日子会过去,但照片会替你记得。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