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弹吉他的那些事儿:音乐与成长的交织
【文章开始】
儿子弹吉他的那些事儿:音乐与成长的交织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的孩子抱起吉他,他指尖流淌的不仅仅是音符?我看着我儿子,他皱着眉头,努力按着一个F和弦,那副认真的样子……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不只是学个乐器,背后藏着好多我们没细想的东西。
为什么偏偏是吉他?
一开始我也纳闷,那么多乐器,钢琴、小提琴啥的,为啥他选了吉他?后来我发现,这玩意儿……有点特别。它不像钢琴那么“正式”,抱在怀里就有种随性的、自由的感觉。可能孩子也觉得压力小点?不用正襟危坐,随便哪儿都能弹。
而且,吉他上手相对快(当然精通很难),几个简单和弦就能弹出熟悉的旋律,这种即时反馈的成就感对孩子太重要了。他能很快尝到甜头,而不是在枯燥的练习里磨掉所有兴趣。
弹吉他真的能让孩子更聪明吗?
这是个好问题。很多人说学音乐能开发大脑,是不是真的?从我儿子的情况看,我觉得……或许暗示了这其中有某种联系。你看啊:
- 协调能力飙升:左手按弦,右手拨弦,还要看着谱子(或者记住和弦),耳朵还得听着音准不准。这一心多用,对手脑协调是超级锻炼。
- 记忆力好像变好了:记歌词、记和弦走向、记整首曲子的结构,这无形中就是在训练记忆力。他现在背课文好像都快了一点儿?(当然,这只是个例,可能没啥普遍性)
- 专注力坐得住:为了练好一小节,他能反复折腾十几二十分钟,这专注度,以前只有打游戏时才有。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是不是直接提升了智商,这个机制我说不清,可能还得看更多研究。但这些周边能力的提升,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
除了技能,还有什么更重要的?
技术啊、聪明啊,这些都是表面。我觉得更深层的,是性格和情感上的东西。
我儿子以前有点内向,不太敢表达自己。自从学了吉他,自信心肉眼可见地涨。能在班级活动里表演一首,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那个笑容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不是靠考试分数,而是靠另一种才华获得的认可。
还有抗挫折能力。吉他哪有那么好学?大横按就是一道坎,多少初学者死在这上头。我看他一次次失败,手指头磨得通红甚至起茧,憋着火又想征服它的样子……虽然心疼,但我知道他在学一件更重要的事:如何面对困难并坚持下去。这种品质,可比会弹几首歌值钱多了。
作为家长,我们该做点啥?
别以为给他买把好吉他、找个贵老师就完事了。家长的角色其实很微妙。
- 首先,别当监工:老是催他“快去练琴!”,很容易把兴趣变成任务。变成任务,离厌烦就不远了。
- 其次,当个最好的听众:哪怕他弹得磕磕巴巴,也要认真听完,然后真诚地夸一句“哇,这个地方比上次流畅多了!”具体的、真诚的鼓励永远是第一动力。
- 最后,创造氛围:有时候我会拿起另一把吉他,跟他瞎合奏一下,虽然噪音居多,但欢乐更多。或者帮他找找他喜欢的歌的简单谱子,让学习和他的兴趣点结合。
当然,每个孩子不一样,我说的这些也只是从我儿子身上看到的,不一定适用所有人。
绕不开的坑:兴趣与枯燥的练习
理想很丰满,现实是……练习过程确实枯燥。一首喜欢的歌,拆开来反复练习难点段落,这个过程一点都不好玩。
怎么平衡?我家的办法是商量着定个合理的练习计划,比如每天20-30分钟,但要求是有效练习,而不是磨时间。完成之后,就是他自由的游戏时间。有张有弛吧,不能逼得太紧。毕竟,保持那份最初的热爱,才是能走多远的关键。
结尾的碎碎念
回头看儿子弹吉他这事儿,收获的远不止一门技艺。是看着一个男孩,通过六根弦,一点点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甚至挑战自己。
那偶尔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早就成了我们家最温暖的背景音。它不完美,但真实,充满了成长的痕迹。
所以啊,如果你家孩子也碰巧想学吉他,别犹豫,支持他吧。前面说的那些好处,你可能都会遇到。这是一段挺奇妙的亲子旅程,真的。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