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去参赛,我悟到的那些事儿

儿子去参赛,我悟到的那些事儿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试过,凌晨四点起床,就为了开车送孩子去另一个城市比赛?然后坐在观众席上,手心冒汗,比自己当年高考还紧张?我就经历过。说实话,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就为了孩子的一个“兴趣班比赛”,值吗?


一、 不就是个比赛,至于这么折腾吗?

最开始,我真心觉得不至于。

别家孩子周末睡懒觉、逛公园,我儿子得早起练琴、刷题备赛。整个家都得配合他的时间表转,说真的,累,真的累。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一种“内卷”,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被“望子成龙”的心态给绑架了?

但那次比赛,改变了我的看法。

赛场里黑压压全是人,家长比选手还多。我旁边坐着一位妈妈,她女儿是参加编程比赛的。闲聊起来,她说她请了两天年假,来回开车六小时。“就为这二十分钟的展示,值吗?”我把我的疑问抛给了她。

她笑了笑说:“你看她台上那个样子。平时在家敲代码,错一行就嗷嗷叫,但你看她现在,评委提问她居然对答如流。这或许暗示了, 孩子来这儿不是为了赢,是为了‘试试’。”

她这话,一下点醒了我。

值不值的标准,从来不是最后的名次,而是孩子备赛和参赛过程中的蜕变。 这种价值,外人看不见,只有父母和孩子自己心里明白。


二、 除了奖状,孩子到底能收获什么?

好,就算值。那除了那张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的奖状,孩子大老远跑去比赛,图啥呢?我仔细观察了我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发现收获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是课本上学不来的。

  • 首先是抗压能力。 把你一个人扔在陌生的场合,面对陌生的评委和观众,完成你练习了成百上千次的动作。这心理素质,唰一下就提上去了。
  • 其次是眼界。 他看到来自其他地方甚至其他省的孩子,有多强,有多拼。这种直观的冲击,比我说一百句“人外有人”都管用。
  • 最后,是一种“仪式感”和“成就感”。 平时练习是作业,而比赛,是舞台。舞台能给的聚光灯和掌声,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替代不了的。 这能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我的努力,是被看见、被尊重的。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哪种收获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最大,这个机制还真说不好,可能得看孩子自己的性格和悟性。


三、 作为家长,我的心态该怎么摆正?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一环。我们很容易就掉进几个坑里:

  1. 过度干预: 恨不得替孩子上去比,每个细节都要指手画脚,搞得孩子压力巨大。
  2. 结果导向: 开口闭口就是“必须拿奖”、“不然都对不起…”,把一次比赛的意义彻底功利化。
  3. 攀比心理: 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回来对自己孩子一顿数落,彻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那该怎么办?我的心得是,咱们得做好“后勤部长”和“心理按摩师”。

  • 把主导权还给孩子: 这是他的比赛,不是你的。让他自己负责练习进度,自己面对困难,我们提供支持就好。
  • 强调过程重于结果: 多问问“今天玩得开心吗?”“学到新东西了吗?”,别只盯着“第几名?”
  • 无条件的支持: 无论结果如何,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敢站上这个舞台,你就已经是我的骄傲了”。

四、 一些可能你没想到的实用建议

如果你也正准备送孩子去参赛,这儿有些血泪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 赛前准备务必定要细致: 核对好时间地点、交通方式、是否需要提前入住。检查证件、器材、服装(甚至备用服装),清单列出来,一 一打钩。 千万别临到关头发现准考证没带,那真是欲哭无泪。
  • 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和情绪: 赛前饮食清淡,保证睡眠。别临时抱佛脚,搞疲劳战术。当天早上,说点轻松的笑话,比反复叮嘱“别紧张”有用得多。
  • 给自己也找点事做: 等待比赛的时间非常煎熬,别干坐着胡思乱想。可以看看书,或者和其他家长交流一下育儿心得,时间会过得快一些。

送儿子参赛这条路,我才刚走没多久,但这一路上的风景和感悟,确实让我重新认识了成长,也重新认识了我自己。这不仅仅是他的一场比赛,也是我作为父母的一次重要修行。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