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媒体软文实战指南:从0到1打造爆款内容
【文章开始】
企业自媒体软文实战指南:从0到1打造爆款内容
你是不是经常刷到那种——明明知道是广告,却还是忍不住看完甚至想点赞的企业软文?再看看自己公司账号发的:生硬的产品介绍,尴尬的段子,还有那永远只有同事转发的推文...别灰心,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说,企业自媒体软文到底该怎么搞。
▌首先得想明白:企业做自媒体图啥?
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要带货要转化,嗯...这个目的不能说错,但可能有点急功近利了。其实企业自媒体软文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内容建立用户信任感。就像你认识个新朋友,总不能第一次见面就拉着人家买保险吧?
? 长期价值:让用户习惯你的存在,想到某个领域就先想到你
? 行业话语权:通过专业内容树立权威形象
? 真实反馈:评论区就是最天然的用户调研现场
不过话说回来,不同阶段的企业侧重点确实不一样,初创公司可能更需要快速获客,而成熟品牌或许更关注形象维护。这个度怎么把握,还得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内容规划:别把自媒体当产品手册
最要命的错误就是直接把官网产品页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用户刷社交媒体是来放松的,不是来听你推销的。
到底该发什么类型内容?
根据多个百万级企业号的分析(具体算法机制我不太确定),爆款内容通常符合这三个特征之一:
? 有用性:教用户解决具体问题(比如教穿搭的服装品牌)
? 有共鸣:戳中某个群体痛点(比如职场话题)
? 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分享的趣味内容
举个真实案例:某咖啡品牌从不硬推咖啡多好喝,而是持续输出「办公室快速冲泡指南」「咖啡渣的10种妙用」这种生活小技巧,结果账号粉丝量比某些明星还多。
写作技巧:说人话,别端着
企业号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官方腔」,写得跟新闻发布会通稿似的。其实用户想看到的是背后活生生的人。
重点来了:怎么把专业内容说得有趣?
→ 多用「咱们」「你」这样的人称代词,少用「本公司」「该产品」
→ 适当暴露小缺点反而更真实(比如「虽然这个功能很强大,但操作确实需要学习五分钟」)
→ 把专业术语转化成生活比喻(「云计算就像共享充电宝,随用随取」)
记得有家科技公司写创始人故事,不说「深耕行业多年」,而是讲「当年在城中村出租屋里啃着馒头调试代码」的场景,这种细节反而让订单咨询量暴增。
团队协作:别让公众号变成一个人的战场
很多企业让实习生兼管账号,今天发猫猫狗狗,明天突然严肃科普,风格分裂得让人头晕。比较合理的做法是:
? 内容负责人:把握整体调性和方向
? 专业支持:各部门提供素材(研发给技术亮点,客服整理用户问题)
? 执行编辑:把原材料加工成有趣内容
虽然理想状态是这样,但实际执行中各部门的配合度可能是个挑战,这个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度。
效果评估:别只看阅读量
老板最爱问「这篇推文带来多少订单」,其实软文的效果往往是间接的。除了常规数据,还要关注:
? 互动质量:评论区的讨论深度比点赞数更重要
? 搜索关联:品牌词+行业词的搜索趋势变化
? 内容复用率:被其他账号自发转载的次数
某母婴品牌做过测试,持续输出育儿知识半年后,虽然单篇阅读量变化不大,但客服接到咨询时发现,新客户开口就说「我看过你们那篇关于过敏的文章」,这种认知积累或许暗示内容策略正在生效。
常见误区提醒
最后点名几个致命伤:
? 把自媒体当公告板——用户不关心谁又来你们公司参观了
? 频繁删除负面评论——合理的批评反而增加可信度
? 追热点不顾品牌调性——某豪华车企跟风搞笑段子就挺尬的
突然想到个细节:很多企业会忽略封面图的重要性,其实在信息流里,图片吸引力甚至比标题更重要。这个具体怎么优化可能需要专门找设计师聊聊,我也不是视觉专家。
写企业软文就像交朋友,整天推销让人烦,永远不说又没存在感。关键是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说对的话。别指望篇篇爆款,但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时间会给你惊喜。
先试着从用户真实问题出发写一篇?比如你们客服最常被问到的那个问题,把它变成解决指南发出去看看反响。毕竟实践出真知嘛!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