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故事如何破圈?解码新闻软文的城市传播密码

当文旅局长都在跳科目三,韶关为何用文字打动世界?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韶关的新闻新闻营销是在机场候机厅。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南岭物语》的片段,旁边配文写着:"全球每10秒就有1人观看这条视频"。这种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写成悬疑剧的写法,让我这一个从不关注环保的人都点了收藏。

你发现没?那些刷屏的韶关文旅爆款,都在用"三真法则"

  • 真痛点:抓住游客"想玩透又怕踩坑"的纠结,比如说《三天两夜避坑指南》系列
  • 真场景:把丹霞山晨雾写成"神仙早自习",瑶族歌舞变成"月光招聘会"
  • 真数据:去年牛蛙产业大会后,"牛蛙金融"搜索量暴涨300%

藏在古巷里的流量密钥,珠玑巷为何成广府人"电子族谱"?
去年跟着广府朋友回珠玑巷祭祖,看见导游举着手机直播:"各位海外家人,这就是咱们八百年前的客厅"。后来才知道,韶关把族谱数字化做成了互动H5,全球8000万广府人都能在线"认门牌号"。

这种玩法藏着三个传播心机

  1. 情感刚需:用"云祭祖"化解疫情后海外游子寻根难题
  2. 介入感设计:扫码就可以在虚拟巷口刻自家姓氏
  3. 裂变机制:生成带坐标的电子族谱自动@三位亲友

从深山到世界,韶关特产如何用软文讲出新故事?
"新韶九章"礼盒刚上市时,大多数人吐槽:"不就是香菇竹荪换一个包装?"但人家硬是把土特产写成"九道时空密钥"

  • 每款食材对应一个史实典故(张九龄的笔墨、六祖的斋饭)
  • 扫码可见种植户的日常vlog
  • 附赠方言教化卡,买份腐竹能学十句客家话

结局30天卖爆10000份,连人民日报都点赞这一个"文化带货"模式。秘诀其实就一句话:把商品仿单改造成城市通关文牒


当我们在看韶关新闻稿时,到底在看什么?
有次采访"百千万工程"的乡镇干部,他说了个金句:"软文写作不是编故事,是给真实生活加字幕"。就像那个把废弃矿坑改造成露营基地的报导,笔者没吹风景多美,而是算账:

  • 村民日均工资从80涨到220
  • 村集体年收入从3万到268万
  • 游客车程从5小时缩至2.5小时(新高速出口数据)

这种数据叙事法,比空喊口号实在多了。说到底,好的城市软文不该是美颜相机,而是能把菜商圈讲成博物馆的解说员。

(完)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