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套路大起底:别人说的好产品,到底该不该信

上个月我闺蜜信了篇育儿博主的推文,花2980买了套"哈佛研发"的早教卡,结局发现生产厂家是河北某玩具厂。这事儿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每日刷到的那些"亲测有效",可能都是精心设计的文字迷宫。

为什么我们总被"别人说"带节奏?
心理学有个"社会认同效应":当看到2000+条好评时,大脑会自动关闭质疑开关。某平台去年被曝出有专业刷单团队,1块钱能买3条带图评价。更可怕的是,现在流行真人体验日记——写手会注册新账号伪装成普通网民,连续30天更新"采用感受"。


那些感人故事有多少水分?
护肤品推文里烂脸逆袭的姑娘,可能是戴了特效妆
减肥茶文案中月瘦20斤的主妇,大概率修图师功劳
家电测评里夸上天的"退休工程师",也许是文案专员
深圳某MCN机构总监酒后吐真言:"我们有个素材库,收集了500+个催泪故事模板,组合起来比电视剧还精彩。"


怎么辨别真假网民推荐?
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布过识别指南:

  1. 看账号史实:真网民会发生活碎片,营销号只推商品
  2. 查时间浓度:突然连续三天发同品牌要警惕
  3. 搜核心词:真实评价会有"诚然...不过"的客观表述
    有个狠招——把商品图放到识图软件里,常常能找到不一样账号用同一张"实拍图"。

评论区都是托儿吗?
某美妆品牌去年翻车事物揭开黑幕:他们雇了50人控评小组,每人管理20个账号。热评前三必定包括价钱、效果、购物渠道消息,这是行业潜规则。但有一个漏洞:真实网民喜欢用表情包和错误字,水军评论往往工整得像小作文。


商家不敢告诉你的软文密钥

  1. "连续三年销售额领先"可能只统计了双十一当天数据
  2. "测验室数据显示"的测验条件可能永远无法复现
  3. "百位达人推荐"的达人粉丝量可能都不超500
    上海消保委去年检测的30篇爆款推文中,有27篇存在数据夸大症结,但神奇的是这些文章转化率反而比如说实描述的高出3倍。

我有个记者朋友专门卧底过刷单群,发现他们现在进化到用AI生成采用体验了。最绝的是有个脚本能自动给不一样商品写不一样风格的评论文案:母婴类要走温暖风,数码商品要走极客范儿,连表情符号都能按年龄层自动匹配。所以下次看到那些让你心动的好评,不妨先默念三遍:这可能是批量生产的文字罐头。记住,真正的口碑应该像巷子里的老馆子——不需要天天发传单,熟客自然会带新朋友来。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