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推和软文推广到底是不是双胞胎?
朋友圈里那些"亲身经历"到底算啥?
上周我表妹突然在群里问:"姐妹们帮我看一看,这一个博主说自己喝三个月胶原蛋白逆龄了,是广告还是真分享?"这事儿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满大街的"种草"内容,普通人根本分不清是软推还是新闻推广。
定义拆解:别被名字忽悠了
先摆个明白账:
- 软推:说白了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伪装成网民真实体验的营销手段。比如说某宝妈群突然开始集体晒同一款奶粉
- 新闻推广:带着镣铐跳舞的商业文案,必须标注"广告"字样的正规军。你在公众号底部看见的小字声明就是护身符
举一个栗子:某美食博主发"偶然发现的神仙餐厅"是软推,假若文末有餐厅定位加团购链接,那就是明晃晃的新闻推广。
隐蔽程度对比表
特征 | 软推 | 新闻推广 |
---|---|---|
身份标识 | 无任何标注 | 必须标注"广告" |
内容样式 | 网民视角故事 | 公司视角介绍 |
转化路径 | 评论区暗号 | 直接跳转链接 |
法典风险 | 易被举报 | 有明确责任主体 |
工作人员才知道的灰色地带
去年帮朋友公司做新媒介运营,甲方爸爸提了个奇葩要求:"把广告写得像闺蜜聊天,让平台算法都识别不出来"。结局我们试了三个版本:
- 纯故事型:阅读量2万+,转化率0.3%
- 学识科普型:阅读量8000,转化率1.8%
- 对比测评型:阅读量1.5万,转化率0.9%
最后发现,越是看着不像广告的软推,实际转化越差。这事儿说明啥?网民现在精得很,藏着掖着反而让人起疑心。
真实案例:某美妆品牌的翻车现场
有个国货牌子去年搞了个"素人改造计划",让真实开销者发采用对比照。结局被扒出:
- 所有"素人"都是签约达人
- 对比照光线角度刻意调整
- 连背景墙花纹都截然不同
这事儿闹大了反而给品牌带来负面效应。故此,软推玩过头容易惹火烧身,不如老老实实做标注的新闻推广来得踏实。
法典红线在哪儿晃悠?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说得明白:只要收钱发内容就得标注。但实际操作中,很多软推用的是"置换合作"——送你商品不掏钱,这算不算商业行为?去年杭州就有个案例,某博主收了三箱水果没标注,最后被判定违规罚款5000块。
普通人怎么一眼识破?
教您三招防忽悠:
- 时间戳侦察法:突然密集出现同一商品好评
- 图片找茬术:背景出现品牌周边或logo
- 情感浓度检测:用词夸张到像传销话术
上周看见个最离谱的,某减肥药文案写"连前男友都回头求复合",这种明显反智的内容,居然还有三千多个点赞!
效果数据大起底
收集了20家代运营公司的报价单,发现:
- 软推单个账号报价300-2000元(看粉丝量)
- 新闻推广按阅读量计费,0.5-3元/次
- 转化率方面,标注广告的新闻推广比隐蔽软推高2-3倍
某母婴品牌做过AB测试:同一款奶粉,软推带来的客诉率是新闻推广的4倍。为啥?网民觉得被欺骗了呗。
平台算法怎么看待这俩?
跟做算法的朋友聊过,现在各大平台都升级了识别体系:
- 软推首要抓核心词浓度和跳转路径
- 新闻推广重点监测广告标识完整性
- 新型AI可以利用表情包采用频次判断营销意图
有个骚操作是:在软推里故意打错品牌名,比如说把"元气丛林"写成"元気丛林",这样能骗过第一轮机器审核。
工作人员的生存现状
认识个写手同时接两种活儿,她自嘲是"精分打工人":
- 写软推时要假装成家室主妇
- 写新闻推广商品又得端着专家架子
- 最怕甲方让把软推改造成推广文
她说现在最流行的是"套娃式营销":先用软推铺量,等商品有热度了再上正规广告。这套路玩得好的品牌,营销成本能降40%。
我的踩坑经历
刚入行时接过个减肥商品软推,甲方要求写成"闺蜜推荐的私人好物"。结局文章爆了,后台涌来200多条骂人的私信。最扎心的一句是:"赚这种黑心钱不怕遭报应吗?" 现在接单前必看商品资格,给再多钱也不碰三无商品。
将来会怎么演变?
跟行业老炮儿喝酒时听说,明年可能有新规:
- 软推也需要强制标注"内容包括商业消息"
- 平台将开放"营销内容过滤器"
- 网民举报奖励机制要上线
这对我们写手来说反倒是好事,不用再不假思索编故事,可以光明正大探究怎么写好商业文案。
说到底怎么选?
个人觉得,公司假若做长久生意,还是走明码标价的新闻推广靠谱。那些整天琢磨钻空子搞软推的,十个有九个最后都栽在口碑上。潜在顾客现在眼睛雪亮,真诚才算是永远的必杀技。就像我家楼下开了二十年的包子铺,从来没见他们搞过什么"偶遇美食博主"的戏码,生意照样火得排长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