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堵车两小时?自行车骑行如何拯救你的通勤生活
你每天开车上下班,有没有算过等红灯的时间加起来有多长?我上个月用手机记了个账——光是周一到周五,我在方向盘前白白浪费了整整11个小时。这时间够我从零开始学会弹吉他,或看完两本一直想读的书。这就是三年前我开始骑自行车的直接缘由,现在连我55岁的姑妈都被我带着骑上了长安街。
一、为何要拣选自行车?这玩意不是早就过时了吗
可能你会觉得,现在满大街都是电动车和共享单车,自己买辆自行车添枝加叶。我给你算笔账就明白了:
普通电动车充满电要6小时,续航40公里
共享单车月卡25元,但高峰期根本抢不到车
而一辆2000块的入门公路车,保养得当能骑5年以上
去年冬天我同事老张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他住昌平,公司在国贸,每天坐地铁往返3小时。后来花1800买了辆二手车,现在通勤时间缩短到70分钟,顺带把脂肪肝都骑好了。通行部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5公里内骑行通勤效率比开车高38%,这事儿真不是吹的。
二、入门装备怎么选?听说要花好几万
新手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装备焦虑。我表弟刚开始骑行时,非要把整套装备买齐,结局花7000多买了辆碳纤维车,最后放在阳台吃灰。记住这几个原则:
- 车架尺寸比品牌重要——去实体店试骑三次再下单
- 坐垫舒适度决定你能骑多远,别迷信专业骑行裤
- 前后车灯必须买,稳妥这事开不得玩笑
去年帮我姑妈选车时就闹过笑话。她看中辆7000多的进口车,结局试骑时发现车架太高,脚根本够不着地。后来换了辆国产的24寸女式车,带7档变速才花了899,现在每天骑去菜商圈美得很。
三、城里骑车不会很危险吗
这时候你肯定要说了:"现在路上电动车乱窜,骑车多危险啊!"其实掌握三个诀窍就能避免90%的事故:
维持直线行驶——别学电动车突然变道
左手永远放在刹车上——右手控制变速器
学会采用眼神沟通——和汽车司机对视确认稳妥
上礼拜我在东三环辅路亲眼看见个案例。有个小姑娘骑车时戴降噪耳机听音乐,后面有辆右转的SUV她完全没听见喇叭声。幸亏司机刹车及时,就差半米就撞上了。所以真不是路况危险,而是大多数人不懂根基稳妥常识。
四、骑行路线怎么规划才不会累成狗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高估自己体力。我头回骑车去颐和园,看着地图上15公里觉得小意思,结局骑到半路腿抖得像筛糠。记住这一个黄金比重:
平路间距×1.5=你的实际承受间距
爬坡高度×3=体力消耗系数
推荐几个北京新手路线:
- 朝阳公园绕圈(5公里/圈)有专用骑行道
- 温榆河畔绿道(12公里)全程树荫覆盖
- 首钢大桥往返(8公里)夜景绝美
上个月带公司实习生小王试骑温榆河路线,他刚开始死活不信自己能骑完。结局分了三次休息,每次喝点功能饮料,最后还真全程骑下来了。现在这小子周末都主动约骑行了。
五、听说骑行伤膝盖是不是真的
这话对也不对。我邻居刘大爷就是反面教材——退休后突然开始每天骑50公里,三个月就把半月板磨损伤了。正确姿势其实非常简易:
→ 座椅调到脚尖刚好点地的高度
→ 每分钟踏频维持在70-90次
→ 上坡时提前换挡别硬蹬
体育大学的测试数据很有意思:
正确骑行对膝盖的负荷只有跑步的1/4
但倘使坐垫调太低,负荷反而会加强3倍
所以千万别省那200块钱调试费,找个车店师傅帮忙调车比什么都强。
六、雨天到底能不能骑车
去年夏天我被暴雨困在四惠桥底的经历特别逗。当时看着旁边抛锚的汽车,我擦干车座继续骑反而先到家了。现代自行车没那么娇气,留意这几点就行:
换上带排水槽的轮胎(百来块就能搞定)
给链条上防水润滑油(保养周期缩短到1周)
背包里常备轻便雨衣(别采用雨伞!)
要说雨天骑车的意外收获,我最近发现个秘密——雨后的长安街骑车特别带感。路面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中都是泥土的味道,比开车时隔着玻璃闻到的清新十倍不止。
七、骑久了屁股疼怎么办
这是新手问我最多的症结。先说个反常识的结论:贵的坐垫不一定舒服!我试过3000多的意大利进口坐垫,结局还没50块的硅胶垫舒服。核心要看这两点:
- 坐骨宽度匹配(实体店有测量仪器)
- 骑行姿势调整(别挺得笔直像站军姿)
有个搞笑的化解办法是我从外卖小哥那学来的——他们会在坐垫上套层仿麂皮材质的套子。我试了下确实管用,既防滑又减震,核心是才二十块钱。当然最好还是每隔45分钟下车活动下,喝口水拉伸拉伸。
写在最后:
三年前我开始骑车时,真没想到会坚持到今日。要说最大的转变,不是省了多少钱或瘦了多少斤,而是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现在看着导航软件上预估的堵车时长,我能笑着拣选另一条小路——这条路上可能有刚开的蔷薇花,有飘着香味的早餐摊,有不用隔着车窗看到的生活真相。也许明天早上,你也会想试试这种自在的感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