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闻守夜人,西安晚报如何炼就时代记录眼

凌晨两点半的粉巷依然亮着三盏灯——便利店、急诊室、西安晚报编辑部。当值班主编老张校完最后版样时,电脑文档显示本次编校撰改了47处标点符号。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让这份创刊于1953年的报纸,至今维持着日均23万份的稳定发行量。


为什么说它是活的地方志?

翻开2023年合订本会发现:

  1. 政务报导:追踪西咸新区变迁的327篇连续报导,被中央党校收录为新型城镇化教材
  2. 民生调查:"背街小巷改造"系列促成136条道路翻新,市民投诉量同比下降62%
  3. 文化专题: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考古勘测记录,成为文旅部指定参考资料

2021年暴雨期间,记者王琳在齐腰深的水中记录的《暴雨中的城市脉搏》,不但促成排水体系改造,更被中国传媒大学选入新闻系案例库。


数字洪流中怎样逆势生长?

看这三组对比数据:

内容形态 阅读量 网民停留时长 内容再传播率
纸媒报导 23万 15分钟 7%
新媒介号 280万 48秒 35%
视频专题 150万 2分17秒 61%

核心在于内容再造本事:去年爆火的《城墙根下》系列短视频,脱胎于1998年的老专栏《市井长安》,年轻编导团队用VR技术复原了20个消失的老店铺。


如何做到37年零重大差错?

解密采编流程的五个卡点:

  1. 事实核查至少经历信源、档案、专家三重验证
  2. 方言引用必须标注国际音标
  3. 史实事物报导需比对三方史料
  4. 数据新闻采用区块链存证
  5. 每季度开展反AI伪造培训

2020年某公司试图篡改环保数据时,正是依靠记者手机里录制的原始音视频,揭开了排污监测造假黑幕。这一个案例后来写入全国新闻职业品德培训教材。


将来会消失还是进化?

三个转型方向已见端倪:

  1. 档案数字化:已完成1953-2000年报刊的纳米级扫描,分辨率达600dpi
  2. 智库化服侍:政务智库报告采用率连续三年超80%
  3. 沉浸式新闻:大明宫遗址报导配套AR眼镜租赁服侍

据清华大学媒介融合测验室评定:西安晚报的"在地性传播指数"位列全国都市报前三。当我在老钢厂改造的媒介融合中心,看到95后小编用方言RAP唱新闻稿件时,突然理解了这一个老牌媒介的生存哲学——真正的媒介不会死去,只会脱胎重生。就像他们总编说的:"我们记录的不是新闻,是城市的心电图"。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