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软文化突围记:左手抓非遗活化,右手造现象级IP
这家公司凭什么承包故宫文创?
你可能想问:北京新闻营销化有限公司到底是搞什么的? 简易来说,他们干的是"让老古董变新网红"的活计。去年给故宫做的《紫禁城十二时辰》数字藏品,3分钟售罄3000份,靠的就是把二十四节气做成动态水墨画,每幅画里藏着AR解锁的宫廷秘史。这波操作直接让公司估值涨了2倍,现在他们的工位墙上还挂着顾客送的"文化点金手"锦旗。
三大绝活打破行业魔咒
1. 非遗再造测验室
在通州宋庄的2000㎡空间里,藏着30位老手艺人。河北蔚县剪纸传人李师傅,去年带着团队把传统窗花改造成《山海经》灯饰,单款在798艺术市集卖出8000+件。秘诀在于:保留剪纸镂空技艺,嵌入智能感应灯带,人靠近自动亮起饕餮纹投影。
2. 虚拟宇宙内容工场
40人技术团队玩转虚实融合,给老字号设计的"数字掌柜"已成行业标杆。比如说给吴裕泰做的AI茶博士,可以利用面部识别判断开销者体质推荐茶饮,在王府井旗舰店上岗半年,客单价增强37%。
3. 爆款IP流水线
从选题策划到落地执行只要28天。去年爆火的《胡同声音博物馆》,就是20个胡同大妈口述史+ASMR采集成型,在小红书缔造2.3亿播放量。运营总监王淼透露:"我们有个200T的北京方言数据库,连'瓷器'这种黑话都有87种采用场景记录。"
五年踩坑换来的生存法则
Q:传统公司转型总翻车怎么办?
看一看他们的"五不接"原则:
- 只想贴传统文化标签的不接
- 预算低于300万的不接
- 没有实体商品的不接
- 决策链超过3层的不接
- 不懂Z世代语种体系的不接
去年拒掉的某白酒品牌案例最典型——对方要求把敦煌壁画印在酒瓶上就完事,被CEO张岩直接怼回:"您这是把文化当包浆,我们需要做的是文化芯片。"
现象级案例背后的暗战
2024年最出圈的《中轴线AR寻宝》,表面看是文旅项目,实则是数据争夺战。利用30万游客的行走轨迹,公司构建起全球首个古建筑人流热力模型。现在这一个模型正被用在国贸三期电梯调度优化上,意外开辟出商业地产新业务线。
本人观点:别把文化当遮羞布
见过太多公司把"软文化包括"当救命稻草,结局做出四不像商品。真正的文化赋能,得像他们给全聚德做的"烤鸭诞生记"那样——从填鸭养殖VR溯源,到片鸭师傅动作捕捉教化,让每个环节都长出文化触角。记住:文化不是镀金层,而是商品遗传因子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