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刷短视频总会买到蓝田的土蜂蜜?


你刷短视频时有没有见过那种让你不知不觉下单的农商品广告? 上周我表妹刷着抖音突然买了三罐蓝田土蜂蜜,问她为啥买,她说视频里养蜂大叔擦汗时说了句:"这蜜啊,得等蜜蜂自己封盖才算熟,跟养闺女似的急不得"。就这句话,让她想起老家种果树的外公,手指头一抖就付款了。今儿咱们就扒一扒蓝田这帮人怎么用软文把农商品卖出网红爆款的,新手看完也能照葫芦画瓢。


第一幕:藏在故事里的生意经

蓝田去年推柿子酒时整了个绝活。他们没写"纯天然无添加",而是拍了条短视频:七十岁张大爷凌晨三点摸黑摘柿子,镜头怼着他皴裂的手说:"霜降后的柿子才甜,就跟人活到岁数才通透"。结局这条视频在微信视频号转了八万多次,酒厂库存三天清空。这里头的门道就是四个字——借人说话,让商品活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

后来我翻他们公众号才知道,这种套路早被玩出花:

  • 核桃油文案写留守妇女创业故事
  • 推荐土鸡蛋美文用小学生日记体
  • 红薯粉直播让村长用方言讲种植经

划重点:农商品最怕假大空,把商品特性揉进人的命运里,比写100个"绿色有机"都管用。就跟网页6说的,要挖掘网民故事引发共鸣。


第二幕:流量密钥藏在田间地头

去年蓝田搞了个骚操作——把直播间架在玉米地里。主播边掰玉米边唠嗑:"你看这玉米须多精神,跟城里人的刘海似的"。当天卖出去2000单鲜食玉米,还带火了同款竹编篮子。这种场景化营销有三板斧:

  1. 声音要有烟火气:炒菜声、鸡叫声、溪水声当背景音
  2. 道具要接地气:竹簸箕、老秤杆、木甑子当展示架
  3. 话术要带土腥味:不说"Q弹爽滑",改说"嚼着像小时候偷吃猪油渣"

他们还跟网页8学的,整了个"美域蓝田"直播大赛,让老乡们都举着手机在地头开播。现在去他们抖音,能看见摘草莓的大妈用陕西话讲:"这草莓红得跟新媳妇盖头似的",可比专业主播带货带劲多了。


第三关:城里人就好这口"假精致"

去年中秋我收到盒蓝田月饼,打开差点笑喷——月饼用稻草捆着,附赠张"月光收集卡"。文案写着:"咬一口可以看到外婆家晒谷场"。其实月饼还是那个月饼,但仪式感包装让售价翻了三倍。他们这套组合拳包括:

  • 农商品变文创:核桃刻二十四节气,菜籽油瓶贴手绘插画
  • 吃法变行为艺术:教人用柿饼摆塔,拿玉米芯当香插
  • 快递盒变盲盒:随机塞手写明信片或种子福袋

最绝的是去年双十一,他们把滞销的歪瓜裂枣包装成"自然生长盲盒",文案写:"长得越丑的苹果,心里越甜"。这招直接让退货率降了40%,还上了微博热搜。


传统广告VS蓝田软文(血泪对比表)

对比项 传统农商品广告 蓝田式软文
卖点 有机认证/检测报告 张大爷凌晨摘柿子
场景 测验室/生产线 灶台边/玉米地
语种 "精选原料匠心制作" "这蜜得等蜂自己封盖"
转化路径 400电话/官网下单 直播间直接拍/扫码听故事
复购率 18% 63%
传播成本 每单广告服侍费7.2元 每单故事费0.8元

三大灵魂拷问

Q1:没故事可讲怎么办?
蓝田的绝招是搞"乡村生活体验官",请城里人到农户家住三天。有个95后姑娘直播拔萝卜,指甲缝里嵌着泥还乐呵:"原来萝卜是用全身力气往外蹦的"。这种真实体验比编故事更打动人。

Q2:怎么让软文不尬?
他们有个"三不原则":不说专业术语、不摆数据、不吹牛逼。就像网页3说的,要用浅显易懂的言语,比如说把含钙量高说成"喝完能跟村口老黄牛顶架"。

Q3:农商品同质化咋破?
蓝田去年给每瓶辣子酱配了张"辣度身份证",扫码能看辣椒日照时长、采摘阿姨的手温。这种玩法跟网页7提到的品质策划一脉相承,把普通商品变成有身份证的宝贝。


小编踩坑记

去年我帮老家卖橙子,学蓝田软文写作:"三十年老树橙,吃出童年味"。结局评论区都在问:"有没有农药检测报告?"后来改写成:"王婶家橙子,鸟吃一半我吃一半",配上麻雀啄橙子的视频,销售额立马翻番。这才明白,信任不是证书堆出来的,是生活细节攒出来的


说点得罪人的:见过太多农货商家把软文写成商品仿单,其实城里人买的不是农商品,是那份回不去的乡愁。蓝田最牛的不是文案技巧,而是懂得把西红柿炒蛋的烟火气,装进手机屏幕里。下次软文写作前,先问一问自己:这内容能让刷手机的人,想起老家的炊烟吗?假若能,你就成功了一半。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