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式标题软文,为何让你忍不住点进去?
【文章开始】
恐吓式标题软文,为何让你忍不住点进去?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是套路,手指却像不听使唤一样,点开了那种标题特别吓人、特别悬乎的文章。“千万不能再吃了!这种常见食物竟是癌症元凶”、“再不注意这三点,你的存款明年就清零”……我的天,光是看到这种标题,心跳就加速了,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我得赶紧看看怎么回事!
这玩意儿,就是典型的“恐吓式标题软文”。它就像路边那个喊“最后三天,全场清仓”的喇叭,你晓得他大概率在扯淡,但你还是会忍不住扭头看一眼。为啥我们这么容易就被它拿捏了?今天咱们就唠明白这事儿。
一、恐吓式标题到底是什么鬼?
简单说,它就是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和好奇心,故意制造一种“再不点开就要倒大霉”的紧迫感,骗你点击的那种标题。
自问自答时间:它为啥有效?
哎,这得从我们的大脑机制说起——虽然我也不太懂神经科学具体是咋运作的,但大概知道,人类对“危险”和“损失”这类词天生敏感。一看到“致癌”、“清零”、“出事”这种字眼,杏仁核可能立马就嗨了,根本来不及冷静思考,手指已经先于大脑点了下去。
不过话说回来,你也别觉得自己智商不够所以才上当。这真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写标题的人太会抓人性弱点了。
二、这类标题常用的几个“恐吓套路”
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常见的大概是下面这几种,你看看你被哪种骗过最多:
- 制造健康焦虑:动不动就“致癌”、“致命”、“吃错了就完蛋”,好像全世界没什么能吃的了;
- 渲染财务危机:什么“财富缩水”、“存款清零”、“再不懂就亏大了”,搞得人心惶惶;
- 夸大后果严重性:比如“一晚上老了十岁”、“孩子再也长不高”,夸张到离谱;
- 冒充权威人士:“医生紧急提醒”、“专家曝光”,其实根本查无此人;
- 限时限定语:“今晚截止”、“仅此一天”,营造错过就再也来不及的气氛。
是不是光看这几条,就已经有点焦虑了?没错,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我们明明讨厌,为什么还是忍不住会点?
这就很矛盾了是吧?一边骂,一边点。其实背后有几个心理在作怪:
首先,是“恐惧错过”的心理(FOMO)。人们总是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万一……万一是真的呢?那不点开不就亏了?
其次,是确定性偏好。人讨厌不确定的状态,而恐吓标题往往承诺“点进来我就告诉你答案”,这种确定性的诱惑很难拒绝。
最后可能也是一种信息时代的习惯动作:刷到→震惊→点击→失望。循环多了,都成肌肉记忆了。
四、恐吓标题软文,有什么问题和后果?
短期来看,它确实能骗到大量点击,但长远来说问题很大:
- 消耗读者信任:点进去十次有九次是垃圾内容,下次你还会信这个账号吗?
- 加剧社会焦虑:整天看这些,正常人也会变得疑神疑鬼,心态越来越差;
- 内容行业恶性循环:老实写干货的没人看,故弄玄虚的反而流量高,这谁还好好写?
所以别看它一时有效,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好比狼来了,喊多了就再也没人理了。
五、那作为读者,我们该怎么应对?
总不能一直被骗吧?这儿有几个小方法你可以试试:
? 学会辨认关键词:一旦出现“惊人”、“可怕”、“赶紧”这些词,警惕性先提上来;
? 慢下来,别冲动点击:别让手指支配大脑,先问自己:这可信吗?
? 信源比标题更重要:看看是谁发的,是不是常发这种标题党?是的话直接划走;
? 学会交叉验证:真担心的话,去正规平台搜一下,别信一家之言。
说到底,提高信息素养,才是对抗恐吓式软文的最好方式。
结尾:标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停不下点击的手
恐吓式标题软文估计一时半会消失不了,只要还有人点,就有人写。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它们的“流量韭菜”。
下次再看到那种吓人标题,先深呼吸,笑一笑:“又来?”然后优雅地刷走。毕竟,你的时间和注意力,真的很贵,别浪费给那些只想吓唬你的人。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