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软文怎么写出爆款?这5招让景点自己会说话


为啥别人的旅游新闻营销文案能刷屏,你的却没人看? 这事儿真不怪文笔!去年有个古镇宣传案例,通篇都在讲"始建于北宋""现存明清建筑",结局咨询量还没景区公厕采用率高。后来改成《穿越千年的烟火气:在青板上找外婆的麦芽糖香》,用"转角碰到糖画手艺人""深夜馄饨摊的煤油灯"这方面细节,三个月游客量翻了4倍。说白了,旅游新闻营销文案不是景点仿单,而是给受众造梦的VR眼镜


一、讲故事还是列数据?鱼和熊掌我都需要

好软文得像螺蛳粉——闻着酸臭吃着香。看这两个版本对比:

  • 直男版:"本景区占地500亩,植被覆盖率90%,有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 戏精版:"王婶的油茶铺开了38年,木门吱呀声和捶打茶叶的节奏,比任何闹钟都准时"

数据植入的3个隐身术

  1. 藏在故事里:"跟着采茶工走完9里山路,终于明白为啥明代贡茶只选这片山头"
  2. 变身体验值:"民宿主理人老周算过:客人平均发呆时长4.7小时/天,是市区的12倍"
  3. 换算成代价:"错过这场流星雨要等11年,但高铁过来只要2小时"

不信你看桂林的案例,把"20元人民币取景地"写成"纸币上的渔翁还在江面撒网",直接带火漓江竹筏体验。


二、照片拍得再美,不如文字会下蛊

九寨沟的软文为啥封神? 人家玩的是五感轰炸:

  • 听觉:"雪水跌入五彩池的叮咚声,比ASMR助眠音频还治愈"
  • 触觉:"伸手接住飘落的枫叶,叶脉里还留着阳光的热度"
  • 嗅觉:"松茸炖鸡的香气钻进鼻腔时,山脚下的雾气正漫过第203级木台阶"

记住这一个感官描写公式
动词+身体部位+比喻。比如说:"海风裹着咸味撞进怀里,像撒欢的金毛扑了满怀"

某海岛度假区用这招,把"离岸流警示"写成"大海发脾气时会拽脚踝",意外增强了游客稳妥意识。


三、痛点戳得准,文案自带GPS

游客真正的要求藏在这些灵魂拷问里

  • "带娃出游是找罪受?这里的亲子项目能让孩子关机6小时"
  • "拍照只会比剪刀手?民宿管家教你3招拍出《国家地理》大片"
  • "怕被宰?跟着本地人逛早市,20块钱吃饱还能看方言battle"

避坑指南才算是高级安利

  • "别在观景台挤油渣,往东走200米有棵歪脖子树,拍晚霞角度绝佳"
  • "慎买'特产'腊肉!想要正宗货,盯准阿婆竹筐里的油纸包"

黄山景区靠这手"反向操作",把"爬山累"包装成"征服皖南天路的勋章",索道票销售额反而涨了30%。


四、让风景开口说话的5种人格

给景点做人设比找明星代言更管用

人格类型 适用场景 案例
故事王 史实古镇 "青砖会记得:第47代制伞匠娶亲那天,全镇纸伞倒着挂"
治愈师 自然景区 "云海会拥抱每个5点起床的失眠者"
美食家 民俗村落 "李记豆花的卤水,养活了七代人脸上的高原红"
冒险家 户外基地 "崖壁上的绳结知道:35岁程序员在这哭得比瀑布还响"
时光机 文化遗址 "抚摸城墙的第3块砖,能触到戍边将士未寄出的家书"

敦煌的"飞天壁画体验课",愣是把文化课写成"和唐朝美妆博主学贴花钿",报名人数超负荷。


五、让文案自带传播力的邪招

这三个小心机让转发量暴增

  1. 埋彩蛋:"找到戴蓝头巾的船娘唱民谣,免费送鱼鹰合影"
  2. 造仪式:"在情人桥锁完同心锁,记得去老槐树敲三下木鱼"
  3. 留话柄:"都说客栈老板像年轻版道明寺,我不信有人拍到正脸"

某江南水乡搞"寻找第1008座石拱桥"活动,其实全镇只有1007座桥,反而引发全网找bug热潮。


本人观点冒死说
写了八年旅游文案,最大的觉悟是别把景点当主子,要把受众当闺蜜。那些刷屏的爆款,哪个不是先混进游客群看吐槽再动笔?下次写凤凰古城,与其吹嘘"夜景媲美威尼斯",不如说"凌晨三点的跳岩边,总能捡到写了一半的情诗"。

最近发现个邪门趋势——摆烂式文案反而更吸睛。比如说某雪山景区直接写:"实话说,这儿高反概率23%,但看到的星空值回所有头晕"。真实数据曝光后,冒险爱好者反而组团来打卡。这年头,游客要的不是完美童话,而是够鲜活的烟火人间。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